一零年在外學習一年,苦中有樂,樂中有苦,恢復到枯燥的工作之前,寫一篇倉促之作算是總結,也算是留念吧。學習一年收穫還是挺大的,現在回頭再看,發現原來工作八年,只是在骨科的殿堂外徘徊,自己只是個沒有思想的骨匠,現在算是踏進這個門檻了吧,但還需拾級而上,真是慚愧。幸運的是,現在感覺骨科是一個有意思的東西,它不只是我的工作我的飯碗,它還是一門藝術。在洛正收穫最大的還是在骨科創傷方面,其中骨傷的微創技術我尤感興趣,這也正是我院欠缺的地方,算是我收穫的水果中最大最甜的那個吧。
要說骨傷科的微創技術就一定要說骨科中的ABC,ABC往往代表最基礎的東西,往往也是代表最重要的東西,就好比是大廈的基石一樣,當然我說的骨科中的ABC是指AO、BO、CO。
1、AO與BO
何為AO?我認為它是骨科一次最大的革命,沒有它就沒有現代骨科的蓬勃發展,當然它指的是一個組織,而不是一項技術,其全稱是AO/ASIF,指的是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AO的四大原則:骨折的解剖復位;骨折端間的加壓、堅強內固定;無創技術;早期無痛性功能鍛鍊。AO技術的核心是骨折端間的加壓固定,以增加骨折固定的穩定性,達到肢體早期活動的目的。折端間加壓後的緊密接觸在有良好血運的情況下達到骨折一期癒合。對於複雜及關節內骨折取得優良的治療效果。但是隨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AO原則雖然也含有無創操作的內容,但是,為了達到堅強固定和解剖復位的目的,常常以嚴重損傷骨的血供為代價,無創操作實際是不可能的。由於追求堅強內固定,特別是粉碎和複雜骨折,為達到骨折端間的堅強固定,有時不得不進行廣泛剝離,破壞周圍血供,而致固定端骨質疏鬆,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甚至發生感染。它的癒合是一種直接癒合或一期癒合,這種癒合並不牢固,往往在取出鋼板後發生再次骨折。為了解決這種矛盾,BO應運而生。
何為BO?它是英文biologicalosteosynthesis的縮寫,意思是生物、合理性接骨術。BO的內容:遠離骨折部位進行復位,以保護骨折區域性軟組織的附著;不強求骨折的解剖復位,關節內骨折仍要求解剖復位;使用低彈性模量的內固定物;減少內固定物與骨皮質之間的接觸面積等。BO的宗旨:保護骨的血供
在BO作用下,骨折癒合為典型的二期癒合,即骨癒合歷經血腫機化、骨痂形成和骨痂塑形等階段,表現在X片上的大量骨痂形成。與既往AO追求的無骨痂性一期癒合相反。
2、AO與BO的關係即是從“解剖復位+堅強固定”到“間接復位+有效固定”的變化,其原則和理念的進展反映出創傷骨科微創化的特點,核心是充分保護骨折區域性的血運。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骨折的微創手術與非手術治療並不矛盾,從微創化的角度來看,顯然手法治療更符合微創化的精神,其只是一個手術適應徵的選擇和病人的選擇的問題。
3、何為CO?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稱之中國接骨學(Chinese Osteosynthesis ,CO),其核心:筋骨並重、動靜結合、內外兼治、醫患配合。CO系統治療原則:在有限手術配合下,將複雜骨折轉變為簡單骨折,採用非關節外固定使患者早期功能鍛鍊。這一轉變使CO系統由原始無血療法向有血療法轉變。看來CO與BO共同的理念就是骨折治療的微創化,只不過CO揉合了中國傳統醫學的內容。
那麼骨傷科的微創技術大體有哪些內容呢,就簡單的說吧:
1、經皮內固定療法。包括經皮撬撥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經皮髓內針內固定、經皮空心螺釘可吸收螺釘內固定等等。其技術特點是採用手法復位骨折或脫位,配合內固定或外固定,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骨折斷端的血運,對於難以手法復位的可配合有限切開復位,其對血運的破壞也比傳統切開內固定大大減小。
2、骨外固定器療法。外固定支架在重度開放性骨折的治療中已經被認為是首選方法,其使用徵儘管有限,但也是不可或缺的。
3、關節鏡技術。現在應用最多、最成熟的當然是膝關節鏡了,其雖然是一項創新的技術,但是已經普及到了很多縣市級基層醫院,其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治療、十字韌帶斷裂的鏡下重建對以前的開放性手術來說確實是一次實實在在的重大的改進。
4、微創經皮鋼板接骨術。一提到鋼板內固定,我們很熟悉,我們也不認為他是一項微創技術,但是隨著加壓鎖定鋼板的出現,這種現狀徹底被顛覆了,加壓鎖定接骨板的出現我認為又是骨科的一次不小的飛躍,而配合其應用的Mippo技術和AO發明的LISS系統對很多骨折患者確實是一種福音。
5、其他。還有很多的,如微創介入療法,經皮截骨矯形,經皮鑽孔減壓,微針刀技術等等。
應當說,任何一種內固定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有時在微創術式指引下,需聯合應用,取長補短,認為骨折的治療方向就是手術,這是錯誤的,尤其是對兒童骨折的治療如此。微創是一種理念,是一項技術,也是一種藝術,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