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危險度分型是白血病個體化治療的基石,白血病危險度分型基於精確的MICM分型和患兒臨床表現。
目前公認的危險因素有:①診斷時白細胞水平(排除應用激素、輸血等因素,治療前白細胞最高水平)≥50×109/L(NCI標準);②診斷時年齡<1歲或≥10歲(NCI標準);③t(12;21)/TEL-AML1陽性提示預後良好,許多治療組將其歸為標危,而不考慮患兒年齡和白細胞水平;④t(9;22)/BCR-ABL、t(4;11)/MLL-AF4陽性;⑤T淋巴細胞白血病(T-ALL),特別是患兒白細胞水平高、年齡>10歲、有縱隔腫物;⑥治療[第1~7天潑尼鬆口服,第1天甲氨蝶呤(MTX)單藥鞘注]第8天時,外周血幼稚細胞計數>1000/μl;⑦治療第15天時骨髓緩解狀態為M3;⑧治療第33天時骨髓未達完全緩解;⑨誘導緩解治療第33天和(或)第12周微小殘留病(MRD)水平高。
國內外通常根據上述危險因素將ALL分為標危、中危、高危三型。美國COG協作組根據MRD水平將各型再細分為兩組,給予不同強度的化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