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頭暈很常見,引起頭暈的原因也很多,大多數患者只知道看神經科,卻忽視了幾個常見的血管外科原因:頸動脈狹窄;椎動脈狹窄;鎖骨下動脈狹窄。
1、頸動脈狹窄
腦卒中是目前我國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25~74歲年齡組人群急性腦卒中事件的發病率男性為270/10萬,女性為161/10萬,病死率男性為33%,女性為38%。約30%的缺血性腦卒中是由顱外段頸動脈狹窄病變引起。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70%的病人2年卒中發生率高達26%。90%的頸動脈狹窄是由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好發部位主要是頸總動脈的分叉處。早期為纖維性斑塊,逐漸發展為複合性斑塊,出現潰瘍形成、附壁血栓或斑塊內出血,導致頸動脈狹窄基礎上的腦栓塞或急性閉塞,引起腦缺血的臨床症狀。如短暫的偏癱,單眼失明或單眼黑朦、失語、頭暈、肢體無力和意識喪失等,嚴重的會出現不可逆的腦梗死,出現偏癱、失語,甚至死亡。
頸動脈狹窄的診斷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體格檢查和血管超聲、CT或血管造影等影像學證據。
非手術治療:對沒有禁忌證的病人,無論手術與否都應給予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和他汀類藥物。推薦拜阿司匹林每天100mg,口服;或氯吡格雷每天75mg,口服。他汀類藥物能降血脂、穩定斑塊,即使無脂質代謝紊亂的病人亦能獲益,應常規給予,推薦口服阿託法他汀(立普妥)每天10~80mg,或普伐他汀(普拉固)或辛伐他汀(舒降之)。 同時應控制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並戒菸、節酒,嚴重頸動脈狹窄者應戒酒,並鍛鍊和減肥。
手術治療:有腦缺血癥狀且頸動脈狹窄度≥50%;無症狀但頸動脈狹窄度≥70%的患者,可通過手術治療獲益。手術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支架成形術。2種方法各有優缺點,需要根據患者的全身情況、狹窄動脈的解剖和病理特點,以及當地的醫療技術條件來決定。建議患者選擇2種手術方法均能熟練掌握的科室和醫生就診,以便醫生能根據患者自身特點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
2、鎖骨下動脈狹窄
在70歲以上人群中,鎖骨下動脈狹窄或者閉塞的發病率達13%,左側明顯多於右側。鎖骨下動脈狹窄會造成同側上肢供血不足,表現為患側上肢活動時無力、沉重感、疼痛、發涼、麻木,甚至出現頭暈或眩暈、視力障礙,嚴重時暈厥等腦幹和小腦的供血不足症狀,這是由於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時,患側上肢血壓下降,患側椎動脈將竊取健側椎動脈的供血來供應患側上肢從而引起腦幹和小腦缺血導致的。大部分患者在靜息時上述症狀不明顯,活動時症狀明顯加重。檢查時會發現患側脈搏弱,血壓比健側低15-20mmHg以上。
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症狀和血管超聲、CT等影像學檢查。
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是治療這一疾病的主要手段,有效又微創,90%以上的患者可以成功進行腔內治療。血管內治療失敗或不適合血管內治療者可以通過腋-腋動脈搭橋手術獲得治癒。有些患者右鎖骨下動脈齊頭閉塞或狹窄,血管內治療將導致右側頸動脈受影響或很可能引起腦梗時應直接選擇手術搭橋。手術方式的選擇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最好由熟練掌握此2種手術方式的血管外科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
3、椎動脈狹窄
椎動脈開口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常見部位,其狹窄在全部腦血管狹窄中佔25%-40%。由於椎-基底動脈供應腦幹、小腦、丘腦等生命中樞,一旦發生後迴圈腦梗塞,80%會導致死亡。椎動脈狹窄引起的臨床症狀包括頭暈、眩暈、複視、雙眼視物不清,偏盲、行走不穩、噁心和嘔吐等。診斷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體格檢查和血管超聲、CT或血管造影等影像學證據。藥物治療的主要方法是抗血小板治療和糾正危險因素。外科治療包括開刀手術和椎動脈支架成形術,主要適應症是有症狀的≥50%椎動脈開口狹窄。外科開刀手術的治療技術難度大、風險高,未被大多數醫療中心所採用。近年來,微創的支架成形術業已成為治療椎動脈開口狹窄的主要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