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血管外科 副主任醫師 鄂亞軍

  腦有兩大供血系統,即頸動脈供血系統和椎基底動脈供血系統,各有不同的分工。頸動脈供血系統包括雙側的頸內動脈,主要供血給大腦半球的前2/3,部分間腦,而椎基底動脈供血系統包括雙側的椎動脈及其向上匯合成的基底動脈,主要供血給大腦半球的後1/3(大腦半球的枕葉、顳葉),小腦、腦幹。

  腦動脈狹窄或閉塞是造成缺血性腦梗死的重要原因。病因有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纖維肌結構不良、手術及放射性損傷等,其中以動脈粥樣硬化最為常見,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狹窄多侵犯頸動脈分叉部、頸內動脈起始部和椎動脈的起始部。

  腦動脈狹窄所引起的臨床表現因狹窄部位而不同,臨床頸動脈狹窄可有頸動脈供血不足的先兆,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視網膜小動脈栓塞或非致殘性缺血性卒中,可以出現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單眼黑朦等症狀。椎動脈狹窄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表現如眩暈、視物模糊、複視、雙眼黑朦、共濟失調、暈厥等。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超聲等可顯示病變部位、範圍、形態學特徵、鈣化程度、有無潰瘍形成等,顱內超聲多普勒還可以評價顱內血流動力學資料及Willis環的功能。

  血管造影是評價動脈狹窄及制定進一步治療計劃方面的金標準,能同時評估主動脈弓及腦內迴圈情況,對多處動脈狹窄、側支迴圈的型別及同時伴有其他血管病變,血管造影均可準確作出評價。

  當前治療方法有內科藥物治療、外科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及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包括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和支架治療(CAS),介入治療由於其微創,高效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當前治療的關鍵在於如何早期發現腦動脈狹窄,即在其引起大面積腦梗死之前進行干預,才能防患於未然。一旦發生大面積腦梗死,即使對狹窄或閉塞的血管進行開通,患者所喪失的功能亦難以恢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