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主動物和傳染源
主要是小型齧齒動物、包括姬鼠屬(主要為黑線姬鼠)、大鼠屬(主要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紅背)、田鼠屬(主要為東方田鼠)、倉鼠屬(主要為黑線倉鼠)和小鼠屬(小家鼠,小白鼠)。我國已查出30種以上動物可自然攜帶本病毒,除齧齒動物外,一些家畜也攜帶EHFV,包括家貓、家兔、狗、豬等,證明有多宿主性。這些動物多屬偶然性攜帶,只有少數幾個鼠種從流行病學證明為本病的傳染源,其中在我國黑線姬鼠為野鼠型出血熱的主要宿主和傳染源,褐家鼠為城市型(日本、朝鮮)和我國家鼠型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國林區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至於其它攜帶本病毒的鼠類在流行病學上的作用,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二)傳播途徑
主要傳播為動物源性,病毒能通過宿主動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傳播是人類感染的重要途徑。
目前認為有以下途徑可引起出血熱傳播:
1、呼吸道。含出血熱病毒的鼠排洩物汙染塵埃後形成的氣溶膠顆粒經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進食含出血熱病毒的鼠排洩物汙染的食物、水,經口腔粘膜及胃腸粘膜感染。
3、接觸傳播。被鼠咬傷、鼠類排洩物、分泌物直接與破損的面板、粘膜接觸。
4、母嬰傳播。孕婦患病後可經胎盤感染胎兒。
5、蟲媒傳播。老鼠體表寄生的蟎類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傳播。
(三)人群易感性
一般認為人群普遍易感,隱性感染率較低,在野鼠型多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區隱性感染率較高,有報告為15%以上,一般青壯年發病率高,二次感染髮病罕見。病後在發熱期即可檢出血清特異性抗體,1--2周可達很高水平,抗體持續時間長。
(四)流行特徵
1、病型及地區分佈 本病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北部和中部地區,包括日本(城市型及實驗動物型均為大鼠型EHFV引起)、朝鮮(城市型、野鼠型、實驗動物型)、蘇聯遠東濱海區(野鼠型)及我國(野鼠型、家鼠型、實驗動物型),正常人群血清中發現EHF血清型病毒抗體的地區遍及世界各大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沿海港口城市的大鼠(多為褐家鼠)自然攜帶EHFV抗原及/或抗體,表明它們具有世界性分佈,特別是在沿海城市大鼠中擴散傳播,因此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
在我國經病原學或血清學證實26個省市自治區,近年來伴隨家鼠型的出現,疫區也迅速蔓延,並向在大、中城市、沿海港口擴散已成為一個嚴重而急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在東歐巴爾幹半島各國發生一種類似亞洲的野鼠型EHF重型HFRS,病死率高達19~30%。重型HFRS先發現於保加利亞,近年在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希臘相繼經血清學證實有重型的發生或流行。在歐洲的比、荷、英、法還發生由大白鼠引起的實驗動物型HFRS,其病原屬家鼠型EHFV。
HFRS流行病學分型與前述病原學分型密切相關。由於幾種宿主攜帶的病毒抗原性不同,而將HFRS分為不同血清型,而不同宿主鼠種由於習慣不同又構成不同的流行型。區分為野鼠型、家鼠型及實驗動物型。歐洲重型HFRS由黃頸姬鼠傳播,也是野鼠型,病原為V型病毒。
2、季節性 全年散發,野鼠型發病高峰多在秋季,從10月到次年1月,少數地區春夏間有一發病小高峰。家鼠型主要發生在春季和夏初,從3月到6月。其季節性表現為與鼠類繁殖、活動及與人的活動接觸有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