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是指:出生後即發現單側或雙側足部形態異常呈現內收、內翻、馬蹄畸形。
發病原因
1、原始骨基質發育異常學說:距骨內的原始胚芽缺陷引起距骨持續性跖屈和內翻,並繼發多個關節及肌肉肌腱複合體的軟組織改變。
2、神經肌肉學說:神經肌肉單位內的軟組織原發性異常,引起繼發性骨性改變,小腿肌肉明顯萎縮,經過治療後改善不明顯。
診斷要點
(一)臨床表現
患兒足部可有
1、足內翻;
2、踝跖屈;
3、足前部內收;
4、脛骨內旋;
5、其患足被動矯正無法背伸。
(二)輔助檢查
本疾病根據臨床表現均能做出診斷,一般不需要輔助確診。
1、X線檢查:對於診斷馬蹄內翻足畸形程度和治療療效的客觀評價。足前後位和極度背伸側位片,雙側足部進行對比,馬蹄足患兒的正位片示:跟骨距骨重疊,且均朝向第五跖骨,跟距角度消失。
2、B超檢查:是可以用來診斷嬰幼兒馬蹄足的常規檢查,對於觀察軟骨的情況具有X光片無法替代的作用。
3、MRI和CT掃描也被推薦用於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畸形的術前及術後評估,但大多數患兒沒有必要進行這些檢查。
(三)鑑別診斷
1、先天性跖骨內收:外觀上於先天性馬蹄足相類似,容易誤診,其有足前部內收及姿勢性足內翻,但無馬蹄畸形,在進行X光片檢查時可以發現其正側位片跟距角均正常,在背伸情況下患兒踝關節可以背伸到正常兒童程度(30度以上)。
2、先天性垂直距骨:此類患兒為距舟關係異常導致的足部畸形,其外觀與先天性馬蹄足有較明顯不同,但仍引起足夠的重視,患兒足底部可以觸及1枚明顯凸起的骨頭,為脫位的距骨頭,踝關節活動範圍縮小。X光片在極度跖屈情況下距舟關節呈脫位狀態。
3、扁平足畸形:患兒可有足部扁平,在嬰幼兒期不明顯。但年齡較大的患兒可有足部疼痛等不適,X光片提示:跟距角度正常,足弓消失。無需特殊治療。
4、多關節攣縮:先天性多關節攣縮症是指嬰兒出生時即有2個或更多的關節先天性攣縮,其足部可表現為雙側馬蹄內翻畸形。在嬰幼兒階段早期進行手法治療,大多數患兒治療效果滿意。患兒生後最初的4個月中的治療是至關重要的,手法治療能改善關節活動度、保持和加強肌肉生長、減少手術。
5、神經源性:各種神經原因引起的馬蹄內翻畸形,包括: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遺傳性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腦癱後遺症等,此類患兒治療足部畸形較為僵硬且容易復發,治療也應及早進行,但術後需要佩戴支具維持。
疾病治療
(一)早期治療非手術治療方案
Ponseti矯形方法:目前已經得到全世界的肯定,其具體治療方法如下(應用於年齡小於2歲的患兒):
1、手法扳正、石膏固定(Ponseti石膏固定):適用於1歲以內患兒,將畸形的組成部分按一定程式逐個予以矯正,然後用石膏管型固定(通常門診固定4-6次)。
2、石膏固定達到足部外展75度以上時可以進行跟腱鬆解手術,術後石膏固定3周,3周後拆除石膏,同時更換矯形鞋。
3、術後佩戴Dennis-Brown矯形鞋進一步治療,通常到4歲。
法國按摩技術:
新生兒應立即手法治療,操作時屈膝90度,一手握住足跟、另一隻手推前半足向外展,矯正前足內收,其次握住足跟進行外翻,最後怡手掌拖住足底進行背伸,矯正馬蹄,每日多次手法矯正直至畸形矯正。
(二)手術治療
但是對於錯過非手術矯形時機的患兒或矯形後由於未按照醫囑要求佩戴矯形支具造成畸形復發的患兒則根據其不同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對症手術治療。
1、廣泛軟組織鬆解術:任何一期廣泛性鬆解治療馬蹄內翻足的一般原則包括:
①手術完成時鬆開止血帶,並電凝止血;
②必要時使足處於跖屈位,仔細地縫合皮下組織和面板,以免面板張力過大;
③術後2周首次更換石膏時,可把足置於完全矯正的位置。
2、跟腱延長術:對於錯過跟腱鬆解手術年齡的患兒(一般2-3歲)需要將鬆解跟腱,使跟骨下落需要進行跟腱延長術,將跟腱行z字切開。術後石膏固定6周。
3、脛前肌外移術:適用於馬蹄足早期輕度復發,或治療後殘留前足內收畸形的兒童。
4、外固定支架:對於大齡僵硬性馬蹄內翻足患兒(一般5歲以上),足部骨骼已經骨化,單純通過軟組織無法矯正畸形,可以使用外固定支架技術,術後需要定期調節支架,外觀基本滿意,但會殘留足踝關節僵硬。
5、足部截骨矯形術:有很多手術方式,一般患兒年齡大於5歲,根據其畸形情況選擇不同部位的截骨,可以與外固定支架聯合矯正馬蹄內翻畸形。
6、三關節融合術:適應徵:10歲以上兒童;合併跖骨內收、後足內翻、跖屈三種畸形;可以考慮行此手術。
7、對於艱難的病例,Ilizarov技術可以產生神奇的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