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因其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的特點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對其致病因素的研究成為重要課題。研究表明,腦血管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年齡、性別、種族等。但此類因素難以被人們所控制和改變。因此,近年來許多專家致力於腦血管病可控因素的研究。
一、環境及生活因素
外界環境如地域、氣候等均與腦血管病的發生有關。在我國,隨著緯度的增高,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升高。氣候較為寒冷的冬、春季節,也是腦血管病的高發季節。生活方面如飲食不節、情緒不穩、精神緊張等因素也與腦血管病有關。尤其在我國北方和沿海地區,高鈉飲食是腦血管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此類因素可通過適時保暖、控制飲食、加強鍛鍊、調節情緒等方法降低其致病危險。
某些不良嗜好如吸菸、飲酒也是腦血管病的誘發因素之一。吸菸能使血液粘度增高,可使紅細胞壓積顯著增高,全血比粘度顯著增高;還能導致血管收縮,並導致血管壁損傷從而導致腦血管病的發生。研究證實,吸菸能使腦卒中的危險增加2倍。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血小板功能低下,及纖溶活性增高還可以造成小動脈痙攣,腦深穿枝小動脈內膜纖維素樣壞死、玻璃樣變及微動脈瘤形成從而導致腦血管病的發生。研究證實,中止上述不良嗜好,可使腦血管病發生的危險性降低。
二、疾病因素
1、高血壓
高血壓是腦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目前認為,高血壓可直接作用於直徑50~200微米的小動脈,使這些血管發生透明樣變、微梗死或微動脈瘤形成;還可通過機械刺激損傷直徑大於200微米的較大血管及其內皮細胞,使其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有效控制血壓是預防腦血管病的關鍵措施。
2、高脂血症
血脂的升高與動脈硬化密切相關。在歐美國家腦血管病的發生與大血管尤其是頸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有很大關係,而在亞洲人種腦血管病的發生以小動脈病變為主,因此在對腦血管病生的發生方面,高血脂對歐美人種的影響要大於對亞洲人種的影響。其中以總膽固醇和LDL濃度增高危險最大。降血脂治療可有效的降低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從而減少腦血管病發生的危險。
3、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比血糖正常者增高約1倍。糖尿病引起腦血管病的機制為糖尿病性微血管及大血管病變,糖尿病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常先從動脈內皮的損傷開始,近年來發現糖尿病患者和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胰島細胞抗體增加,說明免疫功能障礙也是內皮細胞損傷的原因。另有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有效控制糖尿病將會有效的減少腦血管病的發生。
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多數的研究證實,中度升高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癥於心腦血管病的發生有關。目前尚不清楚其作用機制,其機制之一可能是自由基的生成。其次Hcy對血管內皮和平滑肌的影響也起重要作用。此外Hcy
也與纖溶和凝血系統相關。
5、心臟疾病
各種心臟疾病均可增加患腦血管病的危險,如心房纖顫、感染心內膜炎、心臟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約75%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死亡患者伴有心臟疾患。房顫是心臟疾病致腦梗死的最危險因素,研究表明,約有50%的心源性腦栓塞是由心房纖顫所致。抗凝等措施可有效減少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
6、血液系統疾病
許多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再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紅細胞增多症等,因血液成份的改變易造成腦出血、腦梗死。
7、某些感染
一些區域性感染如中耳炎、面部感染、副鼻竇炎、扁桃體周圍膿腫、顱骨骨髓炎等波及到顱內血管尤其是靜脈竇,可造成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引起顱壓升高、及相應的腦局灶症狀。甚至肝膿腫、泌尿系感染或盆腔炎也可經脊椎周圍靜脈叢進入椎管內靜脈,再經椎靜脈傳到顱內靜脈。隨著神經影像學的發展,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在臨床上越來越多的被證實。
8、腦血管畸形
有先天形成的也有後天形成的,易導致出血性腦卒中或反覆的卒中發作。發病之前診斷不易,病後可通過手術或介入的方法進行診斷和治療。
三、醫源性因素
服用某些藥物也與腦血管病的發生有關。最常見的是口服避孕藥。避孕藥可使血液凝固性增加和血流緩慢,還可使血管壁內膜增生,此外避孕藥中所含的甾體激素可影響脂肪和糖的代謝,造成高脂血症,這些均可能導致血栓的形成。停服此類藥物可減少腦血栓的發生。
在某些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失液過多、入量不足、脫水過度以及有創性的檢查和治療,也是造成腦血管病的原因之一。以上是常見的幾種常見的可控制的腦血管病易發因素。腦血管病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中有一些是可以干預的,有一些是難以干預的,隨著研究進展,將會發現更多的腦血管病易發因素,和更多的干預手段,從而,能更有效的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減少腦血管病造成的危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