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痛症(mastodynia)即單純性乳腺上皮增生,是乳腺結構不良症的早期階段,是一種因內分泌失衡引起的乳腺組織增生與復舊不良的生理性改變,臨床表現主要為週期性乳房脹痛及乳房腫塊。
一、病因及病理:
多數學者認為本病與精神因素及內分泌失調有關。長期的精神緊張、勞累、情緒抑鬱等因素可作用於丘腦-垂體-卵巢軸,引起丘腦及卵巢調節功能失常,導致內分泌紊亂,雌激素和孕激素比例失衡,致乳腺導管上皮和間質纖維組織不同程度的增生,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
肉眼所見乳腺內並無包塊形成,增生病變區組織一般較緻密,切面可見灰白半透明的小顆粒。鏡下主要病變為末端乳管和腺泡上皮的增生和脫落,導致乳管膨脹而發生疼痛。乳管和腺泡周圍的纖維組織也有增生,其內可有淋巴細胞浸潤。
二、臨床表現:
本病好發於中年婦女,主要表現為週期性乳房脹痛及腫塊。
(1)乳房脹痛:
乳房脹痛一般月經來潮前1周左右出現且漸加重,月經後緩解至消失,呈週期性。亦有少數病人為不規律性疼痛。疼痛多為間歇性、瀰漫性鈍痛或侷限性刺痛,疼痛多位於乳房外上,單側或雙側,以雙側多見。可有觸痛或壓痛。疼痛可向同側腋窩、上肢、肩背部放射。病人月經多不規則,經期短,月經量少等。疼痛多在情緒波動、憂思、勞累等情況下出現或加重。
(2)乳房腫塊:
乳房外形無特殊變化,乳房多可觸及片狀質韌增厚的腺體內有顆粒狀結節,而觸不到具體腫塊。以外上象限多見,經前期明顯,月經來潮後縮小至消失。
三、診斷與鑑別診斷:
(1)週期性疼痛、觸痛及乳腺區內顆粒樣結節為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2)物理檢查。
1、B超檢查:乳腺增生或乳腺病變區超聲下主要為不均質的低迴聲區以及囊腫區的無回聲區,無明顯腫塊影。
2、乳腺X線檢查:乳痛症乳腺鉬靶攝片常無明顯改變,在腺病期、囊性增生症期,增生的乳腺組織呈現邊緣分界不清的棉絮狀或毛玻璃狀改變的密度增高影。伴有囊腫時,可見不規則增強陰影中有圓形透亮陰影。
3、乳腺MRI檢查。
4、切取或切除活檢。
四、治療:
本病屬於一種生理性良性病變,且有一定自限性,一般情況下不需任何治療。對於疼痛劇烈者可考慮藥物治療。
(1)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藥在治療乳腺增生症方面有獨到之處,現為治療的主要方法。中醫理論認為本病屬於乳“癖”,系鬱怒傷肝,思慮傷脾,氣滯血瘀,痰凝成核而引起腫塊。因此治療上多采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類中藥或中成藥,中成藥如:乳癖消片、乳康片、乳塊消等。
中藥方劑可試用:柴胡9g、當歸12g、白芍12g、制香附9g、青陳皮(各)6g、茯苓12g、制半夏9g,全瓜蔞12g、炙乳沒藥(各)4.5g、生甘草3g。大便溏去全瓜蔞加白朮12g,乳房甚痛加金鈴子9g,延胡9g。月經量少加益母草15g。經期痛甚加核桃仁12g、澤蘭9g。
(2)碘製劑治療:
小量碘劑作用於垂體前葉,可使其產生黃體素,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緩解其對乳腺的刺激作用,恢復卵巢正常功能,改善患者乳痛症狀。用法:5%碘化鉀10ml,3次/d,口服。此治療時間不宜太長,以免造成體內激素紊亂,還可影響甲狀腺功能。
(3)激素治療:
以往對乳腺增生症多采用內分泌藥物治療,儘管激素治療開始階段效果可能較好,但由於乳腺增生症患者本身有內分泌激素紊亂,使用激素治療,可能矯枉過正,加重內分泌失衡狀態,且可能對其他器官系統產生不良影響,現已不作為常規治療。
下面僅介紹較常用藥物:
1、達那唑:又名炔睪醇,為17d-乙炔睪醇的衍生物,可作用於丘腦下部、垂體及卵巢,抑制卵巢功能,減少促卵激素(FSH)和促黃體素(LH)的分泌,並能降低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用法:每次100~200mg,口服,1次/d。連用2-3個月。不良反應有體重增加、痤瘡、多毛和月經失調等。
2、他莫昔芬(三苯氧胺):為類雌激素藥物,競爭性地與雌激素受體結合,阻斷雌激素作用。用法:可按週期給藥,在月經後2~5天開始口服他莫昔芬,每次10mg,1次/d,共用藥15~20天,至行經前1天。他莫昔芬的不良反應是月經紊亂、白帶異常,並可能提高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
3、溴隱亭:溴隱亭是多巴胺受體的長效啟用劑,通過作用於垂體泌乳細胞多巴胺受體,釋放多巴胺來直接抑制泌乳細胞合成及釋放泌乳素。用法:採用週期給藥,開始每日1.25mg於經前期第14日開始服用,每日增加1.25mg,直至劑量達每日2次,每次2.5mg,按此劑量直至月經來潮。本藥的不良反應有噁心、頭暈等症狀,還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應引起注意。
最後,乳痛症屬於自限性疾病,經懷孕哺乳的生理過程可能自愈,本身預後良好。乳腺增生症與乳腺癌的關係尚無定論,但乳痛症一般無癌變風險。乳腺增生症患者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宜低脂肪並富含維生素飲食。生活規律、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減壓力,少生氣。儘量避免人流。學會乳房自我檢查,並做到定期複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