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膝關節疼痛的病因
從爬行到直立行走,人類完成了一個重要的進化。直立行走讓我們節省了更多的能量,為了“站起來”,我們的祖先可以說是“不惜代價”,以至今天我們還不得不為此埋單――飽嘗足痛膝傷之苦。
很多原因可導致膝關節疼痛,關節炎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高齡老人。由於年齡因素導致膝關節內的軟骨發生退變、磨損而發生關節炎,導致疼痛發生。膝關節為什麼容易發生退變和疼痛呢?主要與人的直立行走和下肢關節承重大有關。
膝關節的功能是通過較小的關節面進行負重以承擔站立、行走及上下臺階等功能。這就意味著膝關節內部的應力異常巨大,因為它不僅承受地心引力即體重,還承受著關節周圍的肌肉收縮力。據測量,正常行走時,通過膝關節傳導的負荷為體重的3~4倍,而膝關節屈曲承重時,髕股關節面的負荷為體重9~10倍。在負重和傳導應力之外,膝關節還需要具有良好的運動功能。這就需要關節面不但要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還要具有良好的潤滑功能以減小軟骨的磨損。
因此,膝關節內軟骨的功能是提供潤滑、降低摩擦、吸收衝力。而關節炎的病理改變之一就是軟骨的破壞或潰損。當關節炎導致關節的軟骨層發生破壞以後,軟骨下的骨質即發生摩擦,引起疼痛。除負重和退變的原因之外,引起關節破壞疾病很多,統稱為關節炎。如受力異常、軟骨功能不全、炎症(或腫脹)、感染及創傷等。這些原因導致關節軟骨發生破壞和磨損,最後出現軟骨缺失,軟骨下骨外露。從而出現關節疼痛、功能障礙等臨床症狀。
關節炎導致的臨床症狀包括關節腫脹、僵硬、活動度喪失、跛行、隨活動及負重增加而逐漸加重的疼痛,以及夜間痛等等。雖然大多數關節炎的病理變化是不可逆的,但臨床上可以通過一系列治療方法緩解疼痛,改善功能。關節炎雖然影響關節功能,但一般不至於影響生命。關節炎的病因有多種原因及學說,但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病因來解釋,正因為此,許多關節炎很難治癒。
目前為止,醫學上大約認識了上百種不同型別的關節炎。最常見的有骨性關節炎(即退變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
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也稱骨關節病或退變性關節炎,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見的關節炎。在美國,上百萬的人有症狀性或非症狀性骨性關節炎。在中國,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約為3%,隨著國內人口老齡化的進展,這一比例在逐年升高。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發病率可以達到10%,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80%具有骨性關節炎的X線改變。因此,中老年人群中,這是一種發病率最高、影響範圍最廣、病程發展最漫長的一種疾病。在45歲以上的人群中,三分之一的人群至少一個關節具有以下症狀:即從偶發關節僵硬、活動後疼痛,到進行性的關節疼痛進行性加重,活動度逐漸喪失等。上述發病關節多集中於下肢特別是膝關節。這類疾病對患者的工作、生活、家庭乃至社會均造成較大的影響。
儘管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還未完全明瞭,但醫學上已對其發病過程有了相當的瞭解。導致軟骨磨損及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為力學因素。長期、反覆和超負荷的關節運動會導致關節軟骨的磨損及破壞。老年人的關節軟骨薄弱、退化,更易因上述因素髮生骨性關節炎。
基因和遺傳因素也是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因素之一。雖然本病的遺傳因素不像眼睛和頭髮的顏色等遺傳形狀明顯,但其有一個遺傳的趨勢。同時還可能與整個家族的生活方式等有關。此外,一些其它原因諸如肥胖或超重等也是本病的潛在原因,關節長期超負荷負重的累積導致過度的關節磨損將使關節症狀較早出現。
創傷性關節炎
創傷性關節炎是一種繼發性關節炎。繼發於膝關節內創傷如關節內骨折、交叉韌帶及半月板損傷及切除後等。創傷導致關節內軟骨薄弱易損,承重能力下降。關節內骨折癒合後,如果關節軟骨對位不良,關節磨損加重。先天性的下肢對線不良如膝內翻、膝外翻等造成關節軟骨的負重面不對稱,膝關節周圍的韌帶損傷導致關節內負重異常等,加快軟骨的磨損。運動員的超負荷運動也可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及退變。軟骨退變開始後,其病理髮展和其它退變性關節炎的發展過程類似。
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關節內稱為滑膜的的一層襯裡發生炎症性病變導致的一種疾病。滑膜組織的炎症、腫脹最終導致關節軟骨被侵蝕破壞。我國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為0.32%~0.36%(來源:衛生部第二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統計1998年)。本病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2倍。類風溼性關節炎被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即身體將自身的關節認為是一種外來組織而進行攻擊,最終導致關節破壞。類風溼導致的關節破壞是全身性的,但仍以下肢受累且對患者的生活影響最大。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也有認為與環境因素有關。
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主要累及脊柱、中軸骨骼和四肢大關節,並以椎間盤纖維環及其附近結締組織纖維化和骨化及關節強直為病變特點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強直性脊柱炎一般先侵犯骶髂關節,其後由於病變發展,逐漸累及腰、胸、頸椎,出現椎間關節突關節間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體骨質疏鬆、破壞,韌帶骨化終致脊柱強直或駝背固定,甚至喪失勞動能力。過去認為本病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中樞型或其變異型,故有類風溼性脊柱炎、類風溼性關節炎中樞型之稱。
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相比,從發病年齡、性別、患病部位、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及對治療的反應等各方面分析,兩者都不相同,尤其是類風溼因子和組織相容抗原HIA―B27的發現,進一步證明類風溼性關節炎與強直性脊柱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疾病。目前公認本病屬血清陰性型脊柱關節病,不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一種型別,而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強直性脊柱炎的患病率,各民族間差異很大。Kellgren綜合各國的報道,認為本病平均患病率約佔人口的0.1%,男性遠多於女性。
其它型別的關節炎
上述幾種型別的關節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關節炎,其病程發展過程中膝關節是最容易被侵犯的關節之一。還有一些發病率比較低的少見的關節炎,如痛風性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幼年性關節炎、瑞特綜合徵(Reiter’s syndrome)、萊姆病(Lyme disease)和感染性關節炎等。還有一些其它因素也可導致關節炎的發生,如上文提到的創傷性關節炎,以及一些骨壞死性疾病(供應骨的血管堵塞、缺血導致的骨缺血壞死)及腫瘤等。這些疾病可破壞關節內軟骨下的完整性,導致其表層的軟骨失去營養而發生退變。
關節炎的診斷
出現關節炎後,可找風溼免疫科醫生或骨科醫生進行關節炎型別的診斷。有經驗的醫生對某些疾病憑病史和臨床表現即可作出正確的診斷。詳細的臨床查體對診斷至關重要。查體的專案包括關節腫脹度、關節部位面板溫度、關節活動度、壓痛、肌肉力量及關節穩定性等。X線拍片對明確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判斷關節病變的程度。對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來說,X線檢查可觀察關節間隙的大小、周圍骨贅增生情況及下肢力線改變等?。由於軟骨磨損是關節炎的核心病變,而軟骨在X線上是不顯影的,只顯示為關節間隙。因此,軟骨磨損越薄,關節間隙就越小。化驗檢查對某些關節炎是不可缺少的。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等。對於診斷困難的關節炎,可以行關節鏡檢查,通過關節鏡直接觀察關節內的病變情況,同時可取出病變的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無論哪種型別的關節炎,其最終改變均為軟骨的破壞,關節面低摩擦功能喪失。因此許多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是相似的。
常見問題解答
1、 膝關節腫脹是什麼原因?
正常的關節內都有少量的液體,起營養軟骨和潤滑關節的作用。關節內的關節液增多即為關節腫脹。這時由於發生關節炎時,其炎症反應是一種化學過程,即所謂的滑膜炎。這種化學反應產生並釋放一些炎症介質及炎性產物到膝關節腔內,這些物質導致關節液分泌增多,引起了膝關節的腫脹。因此,增多的關節液與正常情況下的關節液相比,其物理性狀和化學成分均發生了改變。因此,有些藥物可針對改變關節液的性狀來減輕關節炎的症狀。
2、膝關節炎導致關節疼痛的原因是什麼?
導致膝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腫脹(即關節液分泌過多)導致有限容量的關節腔增大,關節內滑膜襯裡受到膨脹及牽拉而發生疼痛。在退變的膝關節中,軟骨退變導致其承受壓力、緩解衝力保護軟骨下骨的能力下降,導致負重時關節內的軟骨下骨質發生強力撞擊,刺激附近的痛覺神經而出現關節疼痛。對於下肢力線不良的關節,負重時由於內外側關節負重不平衡,導致一側韌帶應力較大造成的勞損性炎症也是導致膝關節疼痛的原因之一。
3、 我的膝關節為什麼僵硬?
導致膝關節僵硬的原因很多。關節腫脹積液過多導致關節腔空間變小,活動時軟組織張力增大可導致關節活動困難而出現僵硬。關節內軟骨發生破壞時,其關節表面變得粗糙不光滑,關節的潤滑效能喪失,摩擦力增加,導致關節活動時僵硬。關節周圍的韌帶發生炎症、腫脹和增生時,其彈性、韌性和潤滑性發生變化也會導致關節僵硬。還有一種原因是,當關節出現疼痛時,為減輕疼痛而有意地減少關節的活動,長期的限制活動導致關節僵硬,僵硬本身又加重了關節活動度的喪失,從而形成惡性迴圈而出現關節強直。這種情況在類風溼、強直性脊柱炎中出現機率多於骨性關節炎。
4、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膝關節骨贅增生,是骨贅引起的疼痛嗎?
骨贅俗稱骨刺或骨質增生,是由於關節炎時關節軟骨磨損發生的一種病理變化,是由於關節對應力異常和軟骨表面炎症而發生的一種反應性增生。有一個誤區認為關節疼痛是骨刺“扎”的。實際上,骨刺不是引起關節疼痛的初始原因,而是關節退變、軟骨磨損及關節內應力異常的結果。骨質增生是機體為了增加關節受力面積,減小關節面的應力的自然病理反應。但如果骨刺長的很大,也會造成關節疼痛並影響關節的活動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