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瘻在腹部外科臨床工作上並不少見。由於外科技術的進步使手術範圍不斷擴大,且對同一病人常應用手術治療、化學療法、放射治療等多種療法,均使腸瘻的發生率有所增高。
腸瘻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手術、損傷、疾病引起和先天性等。其中絕大部分為手術引起。
1、手術所致為腸瘻最常見的原因
(1)十二指腸瘻。由於僅有部分腹膜覆蓋、十二指腸在吻合或縫合後易發生瘻。按瘻發生於殘端縫閉處或腸壁切開縫合處可分為端瘻和側瘻,其中以側瘻丟失腸液更為嚴重,預後也更差。
(2)胃腸道吻合口漏。是引起腸瘻的常見原因。很多吻合口漏是由於操作技術上的缺點。、
例如吻合兩端胃腸道管徑相差過多,吻合時對合不夠均勻使在一處存在較大孔隙;吻合口吻合過密或過疏;吻合口血供不足或張力過高;吻合部腸壁水腫、疤痕或有癌腫浸潤等。手術後吻合口遠端腸道梗阻或近側胃腸道減壓不良亦為產生吻合口瘻的原因。
(3)手術損傷。腹部手術時如顯露不佳或廣泛腸粘連,或因術者經驗不足、動作粗暴時可損傷腸壁或其血供應而造成腸瘻。其中特別以廣泛性腸粘連手術分離最易損傷腸壁,需特別予以注意。
(4)手術後遺留紗布等異物或引流管、鋼絲縫線等放置不當。腹腔內遺留紗布大多造成腸穿破和腹腔膿腫,膿腫或自行穿破切口,或經手術引流後形成外瘻。腹部手術後安放引流管不當(管太硬,導管緊壓腸壁上)可壓迫、磨損腸壁而形成外瘻。
2、疾病造成腸瘻。急性闌尾炎穿孔後常形成闌尾周圍膿腫,引流後往往形成闌尾殘端瘻。炎性腸病如Crohn病、腸結核等和腸道腫瘤均可形成腸穿破和腸瘻。Crohn病和腹腔膿腫等炎性疾病尚可造成不同腸段間的內瘻。另一種常見的內瘻為膽囊或膽管與腸段間的內瘻。
當膽囊因炎症與十二指腸發生粘連後,膽囊內結石可壓迫膽囊粘連處造成缺血、壞死後成為內瘻(膽囊十二指腸瘻)。膽囊瘻也可通入胃或結腸。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亦可合併膽囊或膽管十二指腸瘻。急性壞死性胰腺炎併發膿腫後也可破潰入腸道而形成腸瘻。
3、外傷腹部銳性或鈍性外傷均有可能損傷腸管而成腸瘻。尤其是部分位腹膜後的十二指腸,因固定而易受擠壓傷。腸穿破一般進入遊離腹腔,造成瀰漫性腹膜炎;後壁穿破形成腹膜後膿腫,以後可破入遊離腹腔。
4、先天性異常卵黃管未閉可造成先天性臍部腸瘻。
腸瘻引起的病理生理可因瘻部位的高低而異。一般說高位腸瘻的生理擾亂較低位瘻為重。大致有下述病理生理改變。
①失水和電解質、酸鹼平衡的紊亂:成年人每日胃腸道分泌液量估計為7000~10000ml,大部分在迴腸和結腸近段重行吸收。所以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的高位腸瘻每日喪失腸液量較多,可高達7000ml。
因此,如未能得到及時補充,可很快造成脫水、低血容量、周圍迴圈衰竭、休克。
②感染:少數腸瘻乃手術引流處不癒合而形成。這些瘻在形成過程中不伴有明顯的區域性或全身感染。然而大多數腸瘻在形成過程均併發侷限性或瀰漫性腹膜炎,併發膿腫,單個或多個。病人有發熱、腹痛、腹脹,胃腸道功能紊亂如噁心、嘔吐、納差、腹瀉或無排便排氣,消瘦,中毒症狀,甚至敗血症、休克、死亡;亦可併發應激性潰瘍,消化道出血,中毒性肝炎,ARDS,腎功能衰竭等。
③營養不良:隨著腸液的丟失尚有大量消化酶和蛋白質的喪失,消化吸收功能受到損害,於是造成負氮平衡,維生素缺乏,病人體重急劇減輕,貧血、低蛋白血癥,甚至形成惡液質而死亡。
④瘻口周圍面板糜爛:由於消化液長時間侵蝕,瘻口周圍面板極易發生糜爛,病人訴劇烈疼痛。尤其高位腸瘻腸液內含豐富消化酶,更易產生面板損害。腹腔內瘻管旁肉芽組織亦可受消化液的腐蝕而出血。
一、臨床表現
腸瘻的臨床表現因不同部位、不同病因而異,而且腸瘻形成的不同時期亦有不同的表現。
十二指腸瘻流出物含有膽汁及胰液。空腸瘻流出黃色稀蛋花樣液。瘻口位置越高、瘻口越大、或瘻口遠端有梗阻者,流出的消化液越多。如無適當治療、脫水、酸中毒、急性腎功能衰竭、惡病質等將很快出現。瘻口或手術切口周圍常有面板糜爛。
二、治療原則
凡因腸壁有病變而發生的腸瘻,或腸瘻下方腸腔有梗阻的,均難自行癒合。外腸瘻一旦發生,都應視為一種較嚴重的情況,須進行積極的處理,包括維持病人的營養和水分,保護腸瘻周圍的面板和控制感染。經過一段時期的治療後,如果腸瘻仍無自愈的趨勢時,即應考慮進行腸瘻切除術或腸瘻修補術。
內腸瘻無自愈趨勢,而且常引起與腸道相通的器官的反覆感染,應儘早採用手術治療。
1、腸內瘻的治療首先要解決原發病變,如為腸Crohn病或其他腹腔內炎性病變所致,應先控制原發病的急性病變,然後施行手術治療。
2、腸外瘻的治療因不同病期而異。
(1)早期:腹膜炎期,大致在發病後2~4周以內。治療的關鍵是及早通暢地引流,控制感染,同時糾正低血容量和水電解質紊亂,注意保護瘻口周圍面板。
①發現腹腔膿腫,即予徹底引流;
②糾正低血容量和水電解質紊亂;
③應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擴散;
④控制腸瘻,防止面板糜爛。
(2)中期:大致為病後第2、3個月。腹腔內感染已基本控制,外瘻已形成。此期除繼續注意保持良好引流和控制感染外,繼續保護瘻口旁面板。更重要的是補充營養,增強體質,爭取腸瘻自行閉合。補充營養的方法有多種,應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選擇:
①靜脈營養;
②經導管或經口進食。
(3)後期:指腸瘻發生3個月後。此時營養維持滿意,胃腸道功能已恢復,如腸瘻未癒合,可進行手術治療。殘端或縫閉或做腹壁造口,待瘻癒合後再做二期手術切除粘連腸團。在腸瘻發生後,直接的結果是腸液外溢引發的感染,腸液消化組織引發的出血,腸道功能障礙導致的營養不良,長期禁食引起的淤膽和淤膽性膽囊炎。
對於這些併發症,有些可以採用非手術方法治癒,有些則需要再次剖腹手術加以解決。
對於腸瘻合併的腹腔感染,可通過經瘻口造影與CT檢查,評價原有引流部位是否合理,引流是否充分。能否通過改善引流方式來解決感染問題,如換用負壓雙套管引流或在引流的基礎之上輔加區域性沖洗。如確有尚未引流的膿腫存在,則儘可能通過B超或CT導引的經皮膿腫穿刺引流來處理膿腫。
對於嚴重腹腔感染且合併臟器功能損害的患者,還可在床旁拆開切口,開啟腹腔直接引流。只有在所有手段都已使用,但仍無法引流感染,才考慮再次剖腹清除感染、引流膿腔。
出血是腸外瘻患者的常見併發症。對於腸外瘻合併的出血,要分析是應激導致的胃腸道黏膜糜爛出血、還是瘻口黏膜出血,抑或腹腔血管因腸液消化腐燭破裂所致的出血。通過改善缺血缺氧、提供黏膜營養,可改善治癒廣泛胃腸黏膜糜爛所致的出血。通過改善引流,控制腸液外溢可減輕與消除瘻口黏膜出血。
必要時,還可採用DSA血管造影明確出血部位,採用血管栓塞的方法達到止血的目的。只有在所有措施均不能奏效的情況下,才考慮再次剖腹手術止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