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患者的步行能力對其日後迴歸家庭、社會至關重要,而踝關節背屈不足往往嚴重影響患者的步行能力,我科通過多種方法強化踝關節背屈功能,本研究通過科學統計分析比較鍼灸和肌電生物反饋分別強化訓練踝關節後對下肢步行能力的影響。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張偉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進行康復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75例,診斷均符合1996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或腦出血,且發病在3個月以內,無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不足,以及認知障礙、聽理解障礙。將75例患者以抽籤的方式隨機分為鍼灸組、理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表1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例數
性別(例)
病程(天)
腦出血(例)
腦梗塞(例)
平均年齡(歲)
男
女
鍼灸組
25
15
10
20
13
12
55.4±(11.3)
理療組
25
16
9
21
14
11
56.1±(12.8)
對照組
25
14
11
20
13
12
56.3±(12.4)
1.2 方法 三組患者均在病情穩定後均接受運動再學習技術[2]為主的常規運動療法訓練和作業療法,並配合中藥燻蒸、器械訓練等方法,以上治療每日1次,40min/次,6次/周,共治療6周。鍼灸組在此基礎上每日對患者增加一次鍼灸治療,具體取穴為:髀關、伏兔、陽陵泉、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三陰交、太沖、腰部夾脊穴,操作方法為:足三裡、三陰交用補法,其餘穴位用平補平瀉法。理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患側進行肌電生物反饋(EMGBF)治療,採用WOND2000F-1多功能神經康復診療系統,具體方法為:在安靜的治療室內,患者取坐位,首次治療,應向患者講解治療儀的工作原理、注意事項,用酒精棉球清潔面板後,將正、負刺激性電極片貼在患肢脛前肌肌腹上,參考電極放置在中間,但3塊電極互不接觸,選取單向波,頻率為45―50Hz,波寬200μs,刺激時間10s,間歇10s,並選用自動觸發,0―40mA可調強度的模式。治療師鼓勵患者努力背屈踝關節,將採集到得最高肌電訊號作為基線記錄,當患者使肌電訊號超過基線時,儀器會依次發出刺激、維持、休息、的指令,治療師也應當在不同的指令時給予相應的提示,當患者的自發肌電訊號超過了肌電閾值後,儀器將在患者下一次收縮時自動調高閾值,治療過程中可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和患者的疲勞程度調節閾值大小,治療時間為20min/次。
1.3 評定標準 三組患者均在康復訓練前和訓練6周後,採用Fugl-Meyer評定法[3](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定下肢運動功能;10m步行時間以及功能性步行分級(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評定步行能力[4]。所有評定由一名治療師完成。1.5 統計學分析 採用spss17.0軟體分析系統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引數:LSD,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三組患者的FMA、FAC、10米步行時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經過6周的康復訓練,三組患者FMA、10步行時間、FAC都比訓練前有了明顯的提高,差異性有顯著性意義(P0.05);康復治療後,鍼灸組和理療組的3項評定結果均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理療組和鍼灸組相比較3項評定也均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2。
表2三組患者評定結果比較(±s)
治療前 治療後
Fugl-Meyer
鍼灸組 8.40±2.60 18.20±3.54①②③
理療組 8.32±2.54 25.20±4.24①②
對照組 9.00±3.60 15.08±2.98①
FAC
鍼灸組 1.04±0.84 2.32±0.99①②
理療組 0.92±0.86 2.92±0.81①②③
對照組 1.00±0.87 1.64±0.70①
10米步行時間
鍼灸組 294.04±47.74 152.20±60.08①②
理療組 271.00±50.09 109.92±40.65①②③
對照組 296.68±40.26 212.44±69.79①
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後比較,P0.05;③與鍼灸組治療後比較,P0.05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在康復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而其中下肢的步行能力低下,最受患者重視,對患者的獨立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5]。踝關節是人體步行姿勢及穩定性的一個微調樞紐,踝關節背屈能否出現,對下肢運動功能和步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6]。踝關節背屈功能的缺失是造成步行困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踝關節的訓練在整個下肢的康復過程中往往比較滯後,需要進行強化訓練,才能不影響整個下肢的步行能力。
有研究證明早期誘發踝關節背屈功能,能有效調動腦組織存細胞功能,誘發大腦皮質運動區動作型別的完成和協調性的訓練,縮短共同運動階段(Brunnstrom III)週期,促進下肢的運動功能進一步恢復[7],但是恢復踝關節功能的方法有很多,我科比較常用鍼灸和EMGBF,通過實驗我們可以瞭解兩種方法對踝關節的強化能力以及對下肢步行能力影響的差別。
鍼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的瑰寶,目前被廣泛應用於腦卒中的治療,有研究發現,鍼灸不僅有調和氣血疏通經脈的作用,還可以刺激人體大腦皮質產生電活動,增強患肢向大腦的感覺反饋,而運用不同的針法還可以起到誘發肌張力或緩解肌張力的作用,促進偏癱肢體功能恢復[8]。EMGBF作為近年來根據中樞神經系統可塑性理論[9]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治療方法,目前被廣泛應用,有文獻資料表明EMGBF對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足下垂,增強踝背屈,從而促進正常步態和恢復患者的步行能力方面有顯著的效果[10]。本研究結果顯示,鍼灸組和理療組患者經過6周的康復訓練,FMA、10步行時間、FAC都比訓練前以及對照組有了明顯的提高,差異性有顯著性意義,同時理療組患者效果優於鍼灸組。
鍼灸和EMGBF的作用機理不同,鍼灸是通過疏通經絡從而恢復患者功能,EMGBF則是根據腦的可塑性理論,將神經肌肉電刺激和肌電訊號相結合不斷刺激感覺運動皮質、皮質下核團,喚醒有反應的運動細胞,包括神經出芽和突觸的活化,從而促使運動恢復[11],但是二者通過肢體外周神經刺激反饋於中樞神經的機制是相同的。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對針灸的依從性稍差,主要原因是鍼灸的疼痛感明顯,許多患者因此而產生了厭煩和牴觸情緒,EMGBF則相對容易被患者接受,EMGBF將患者微弱的肌電訊號放大再輸出,同時通過顯示器直觀的反饋給患者,使患者能夠很好的參與治療,從而增強康復的願望和信心[12]。
本研究表明,在常規康復訓練方法的基礎上,加上鍼灸或肌電生物反饋都能更好的加強踝關節的的背屈,從而促進下肢的運動功能的恢復,而肌電生物反饋則效果優於鍼灸。
參考文獻
[1] 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誌,1996,29:379
[2] 勵建安,王彤.康復醫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65――268.
[3] 王玉龍.康復評定[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75-183.
[4] Hesse S,Konrad M,Uhlenbrock D,et al. Treadmill walking with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 versus floor walking in hemiparetic subjects [J].Arch Phy Rehabil,1999,80:421-427.
[5] 伍少玲,馬超,曾海輝,等.減重步行訓練對腦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作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007,10:908-911.
[6] Janet H ,Carr, Roberta B. Shepherd Stroke rehabilitation: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and training to optimize motor skill[M].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Australian, 2003.
[7] 林陽,樑守勇,等.偏癱早期踝關節背屈功能誘發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008,23(8):751-752.
[8] 王愛國,王振華.早期針刺治療腦卒中偏癱168例康復療效分析[J].中國鍼灸,1997,(09):537.
[9] 周士枋.卒中後大腦可塑性研究及康復進展[J].中國康復理療與實踐,2002,24(7):437-439.
[10] 劉琦,肖靈君,燕鐵斌,等.肌電生物反饋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010,25(8):736-739.
[11]高晶,嶽虹霓,毛紅梅,等.肌電生物反饋綜合治療促進痙攣性雙癱型腦癱患兒下肢運動功能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010,25(1):42-45.
[12] 樑成傑,樑娟.腦卒中痙攣狀態的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009,24(2):104-105.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