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副主任醫師 徐勇超

  目前在大腸癌的診治過程中尚存在不少觀念上的誤區,大腸癌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統稱,在世界範圍內發病率居於惡性腫瘤第三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為第二位,我國大腸癌發病率亦佔全部惡性腫瘤的第三位。近幾年,大腸癌除了發病率升高外,性別比、發病部位、發病年齡、腫瘤型別均發生了變化。

  大腸癌的治療是以手術為主,結合化療、放療和其他方法的綜合治療。目前,大腸癌的手術技術相對成熟,併發症發生率低,綜合治療的療效相當顯著。但目前在大腸癌的診治過程中尚存在一定觀念上的誤區,需要引起重視:

  誤區1:大腸癌手術前後需“不吃東西”進行腸道準備

  大腸癌的手術由於大腸內糞便較多,採用傳統的術前準備方法,準備時間長,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大,術後恢復慢。2005年以來在歐美國家先後興起的“快通道外科”,通過改進圍手術期處理方式,鼓勵患者術後早期進食,早期下床活動,以實現促進患者術後恢復的目的。中山醫院普外科率先在國內開展此項技術,已完成了近300例患者,初步的經驗顯示,患者術後第一天就可以下床活動並進食流質飲食,與傳統患者術後3-4天后恢復飲食相比具有明顯優勢,而且平均可縮短住院天數2天,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評。

  誤區2:便血是痔瘡的表現

  大便出血既可能是痔瘡的表現,但往往也是低位結直腸癌的臨床表現,有時候兩者可以完全相混淆。一些患者常常以為是痔瘡而延誤了診斷,在確診結直腸癌時已屬於晚期甚至出現了遠處轉移。另外,大便隱血篩查也是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的重要手段。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癌專業組,接受了科技部十一五攻關的科研專案,在上海市徐彙區徐家彙街道開展了社群的早期大腸癌的大便隱血和調查問卷篩查,在1萬人群中發現了1百多例大腸癌和癌前期病變,患者都得到了及時的治療。

  誤區3:沒有症狀的患者不必要腸鏡檢查

  大腸癌的主要症狀包括便血、腹痛、腹瀉、消瘦等。大多數的症狀在起病初期輕微,不會引起患者的足夠重視,待症狀明顯時,多已屬晚期,治療效果欠佳。腸鏡檢查有利於早期發現,況且,現在無痛內鏡的發展,也大大減少了腸鏡檢查的痛苦。但是,讓所有的人都做腸鏡,則會造成一定的浪費。因此,對於以下高危人群應該1-2年檢查一次腸鏡。即大腸癌高發區40歲以上有症狀的人群;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大腸息肉經腸鏡下電灼術後的人群;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有大腸息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潰瘍型結腸炎患者;有血吸蟲性直腸肉芽腫的患者;膽囊切除術後的人群。

  誤區4:貧血很嚴重,不可以手術

  結直腸癌術前多表現為便血,尤其是盲升結腸癌由於不易發現、病程較長且有慢性失血的臨床表現,術前貧血均較嚴重,很多患者擔心身體差,無法耐受手術,要求手術前輸血,改善營養狀況。有報道認為,手術前輸血雖然可以改善貧血,但會引起人體自身免疫抑制,促進了腫瘤的生長,影響患者的手術療效。因此,只要手術前血色素超過7克,就可接受手術,貧血在手術切除腫瘤後才會真正恢復。低於7克可考慮適當術前輸血。

  誤區5:術前發現伴有肝轉移,手術沒有意義

  肝轉移,對於患者來說已屬晚期,手術切除原發灶的意義到底有多大呢?在所有癌症出現的肝轉移中,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效果最好。首先,約有10%-15%的患者有手術切除轉移灶的可能,這些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達35個月左右,5年生存率可達30%-40%。其次,由於化療藥物對於結直腸癌肝轉移非常敏感,另有15%左右的原先無法手術的肝轉移患者在化療後獲得了第二次手術切除原發灶的機會。

  誤區6:癌化療後復發和化療無效,就放棄治療

  隨著科技的進步,採用傳統化療無效或化療後又復發的患者,可以選擇生物靶向治療。所謂生物靶向治療,就好比“生物導彈”,此類藥物會特異性地選擇腫瘤相顧的“特殊位置”發揮藥物作用,直接抑制腫瘤的生長或切斷腫瘤的“養料供應”,能起到較好的治療腫瘤的作用。另外有一部分區域性復發或肝肺轉移的患者還是可以獲得手術切除的機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