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外科 副主任醫師 胡方寬

       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由於大腸癌的發病可能和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有關,所以發達國家的發病率高。我國的發病率也有所上升,而且隨著人民飲食結構的改變、精細程度的提高、以及工作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加大、環境汙染的加重,發病率有進一步的升高和年輕化的趨勢。和任何惡性腫瘤一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高大腸癌遠期生存率的唯一途徑,如按Dukes分期,5年生存率:A期:90%,B期:75%,C期:小於50%,D期:小於10%,可見早期診治的重要性。

  1、關於早期大腸癌的概念

  所謂早期一般指Dukes A期,即TNM分期的T12N0M0,是腫瘤僅侵及黏膜下層及黏膜固有層,像這樣的早期癌仍有10% 的區域性淋巴結轉移,近年來更加註意只限於黏膜的原位癌的研究,這種早期癌從無淋巴結轉移,可以完全治癒。但由於早期大腸癌沒有不適的症狀或症狀較輕,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視,所以在臨床上早期患者就診只是少數,說明早期大腸癌的診斷仍是一個未能妥善解決的問題,如果等病人出現症狀才來就醫,顯然已非早期。

  2、大腸癌發生的高危因素

  早期發現應從高危人群入手,有下列情況者發生大腸癌的可能性較一般人高:

  (1)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2~3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均有APC基因缺失,40歲以後可癌變,55歲幾乎100%癌變,此病不多見,僅佔全部大腸癌的1%。遺傳性非息肉病(HNPCC)為錯配修復基因突變所致,佔大腸癌的5%~10%,較一般人發病早,20歲後即可患癌。

  (2)息肉或息肉手術史:主要指腺瘤性息肉,較無息肉者發生癌的機會高2~5倍,多發者較單發者的癌發生率高1倍。

  (3)婦科腫瘤病人有放療史者,發病機會高2~3倍。40歲以後發生率逐年升高。

  (4)既往有大腸癌手術史者。發生第二次大腸原發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3倍,有乳腺癌或婦科腫瘤的女性患者也比一般人容易發生大腸癌。

  (5)長期慢性結腸炎患者。第一個10年,大腸癌的發生率3%,以後每10年增加20%。

  (6)出現不明原因大便習慣改變(如粘液便、粘液膿血便、黑邊、大便次數增多或減少、大便形狀改變、俳便不盡感等等)或糞便異常的40歲以上中老年人。

  對有上述情況者不宜掉以輕心,外科醫生應警惕自己不要遺漏大腸癌早期診斷的高危因素。

  3、普查和篩選

  普查和篩選是發現早期癌的有效途徑,中年以後即有患大腸癌的可能,美國癌症學會(ACS)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到醫院肛腸科做直腸指診一次,50歲以上者每年還要查大便潛血,每5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對於高危人群,例行檢查的年齡應提前10年,而且爭取每年做結腸鏡檢查。

  目前,比較簡單、經濟而又有一定陽性發現的檢查方法,當首推大便潛血檢查(FOBE),可作為普查和篩選的主要方法。嚴格說來,大便潛血陽性意味著黏膜有破損,已非早期,但目前尚無更好的方法。正規的FOBE是連續三天,在大便標本的不同點取樣檢查。其次肛門指診也是簡便有效的方法:有經驗的專科醫生不應忽略指診的意義,指腹又有“指眼”之喻,能夠分辨腫瘤的有無、大小、質地軟硬、表面光滑程度、活動度等特徵。第三,電子結腸鏡是診治大腸癌的重要裝置:電子結腸鏡是利用導光纖維及電子採集裝置將採集的光學訊號轉變為電子訊號以圖文的形式展示給醫者和患者,不僅可以直觀地觀察病變形態,而且可以取活檢以定性,還可以行早期大腸癌鏡下黏膜下切除術(EMR),所以電子結腸鏡越來越被廣泛應用於大腸病變的診治。

  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人群普查的範圍會擴大,普查質量也會提高,更多的早期大腸癌可以被發現,必將進一步改善遠期生存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