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是哺乳期婦女的多發病、常見病,以初產婦最多見,通常發生在產後3~4周。哺乳期乳腺炎起病急、病情變化快,影響正常哺乳,對產婦造成很大的生理不適與心理壓力,嚴重者常導致哺乳中止,影響母嬰的身體健康。
臨床表現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乳房疼痛、乳房包塊、乳房腫脹,多數患者在發病初期有畏寒、發熱、乏力等症狀,大部分患者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不同程度偏高。
治療方法
用毛巾在20%硫酸鎂溫水溶液中浸溼後,在乳房包塊處持續區域性熱敷,每次30分鐘,毛巾變涼後更換,每天4~6次,每次熱敷後均要通乳排奶。塗少許凡士林於乳房疼痛處,一手托起乳房,另一手5指分開,自乳房根部,用5指由乳房四周輕輕向乳頭方向按摩,呈梳理式抓拿,抓拿力有輕漸加重,不宜用力擠壓或旋轉按壓,而是順著乳管的方向,施力下壓,將淤積的乳汁慢慢排洩出,大約10次左右。再用右手示、拇2指拉住乳頭向上牽拉,以擴充套件乳暈區的輸乳管。然後4指托住乳房用兩拇指稍用力自乳根部向乳頭擠壓,使乳汁排出,重複幾次,使包塊變軟或消失。體溫升高及血常規白細胞偏高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退熱藥與支援治療。膿腫未形成者,可正常哺乳。
膿腫形成者,如膿腫較小,單個膿腫,病人全身中毒症狀不明顯者,可穿刺抽膿,腔內注藥治療。每日或隔日穿刺、注藥1次,直至治癒。如膿腫較大、多個,病人合併寒戰、高熱者,應及時切開引流。局麻下波動最明顯處切開,膿腔較大者,手指要分開纖維間隔,排淨膿液,無菌生理鹽水沖洗膿腔,腔內放置油紗布,每日或隔日換藥,直至膿腔閉合。如合併乳漏者,要及時斷奶。
討論
乳汁淤積和細菌入侵是引起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兩個主要原因。乳汁淤積常見原因有:
(1)乳頭或乳管異常:如乳頭內陷或乳頭偏小,嬰兒吸吮不便或費力;既往有手術史者,可能導致乳管粘連,而使乳汁排出不暢。
(2)產婦缺乏哺乳經驗或嬰兒吸乳少,無法使乳汁完全排空。
(3)乳頭皸裂,產婦疼痛拒絕哺乳,而使乳汁淤積。細菌入侵的原因有:
(1)產婦哺乳後對乳房保健與清潔不夠。
(2)乳頭、乳暈處面板皸裂。
(3)嬰兒口腔合併感染。感染的細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但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如青黴素不過敏者,可首選青黴素治療。如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針對病因我們要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避免乳腺炎的發生。乳頭內陷嚴重者,妊娠前要手術矯正;較輕者,可作乳頭操,經常、反覆牽拉乳頭使其內陷改善。嚴重乳頭內陷或無乳頭者,產後無法哺乳,產後應立即斷奶處理。掌握正確的哺乳方法,產後儘早誘導排奶,保持乳汁排洩系統暢通。每次雙側乳房都要哺乳,吸乳不淨者,要儘量排空乳汁,使乳房變軟。乳頭皸裂者,要保持區域性清潔、乾燥,促進傷口癒合,必要時暫停哺乳,但要排空乳汁。妊娠及哺乳期要經常溫水清洗乳房,保持乳頭清潔,同時注意嬰兒的口腔衛生。由此可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預防至關重要,我們要提高認識,避免該疾病的發生。
一旦患上乳腺炎,我們要儘早診斷,儘早治療,阻止病變的進一步發展。區域性溼熱敷及通乳排奶方法簡單,易於掌握,療效可靠。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