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現實社會中,髖部疼痛者人數眾多,不同程度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他們中有一部分人會被醫生建議行手術治療,其中主要是行全髖置換手術。髖關節由兩部分組成,一個球(股骨頭)和一個窩(髖臼),股骨頭在股骨上端,髖臼在髖骨下面,它是一個負重關節。全髖置換(即人工髖關節置換),醫生要去除頭和臼,然後換上股骨柄和臼的假體。泉州市第一醫院骨科有超百例髖關節置換的臨床經驗,在髖關節置換術後遵循一套行之有效的康復計劃,有利於患者的康復。現將該手術的適應症和康復作簡要介紹。
髖關節的損傷可由長期負重、體育運動、長期飲酒、激素等等引起或繼發於關節創傷。其診斷不難,民間有多種方法,但正確的方法是由醫生、專家診治。儘管有多種方法可減輕疼痛,當你屬於那種無法忍受關節炎疼痛折磨的病人時,當你的日常生活明顯受限(如不能坐椅子,洗澡,換衣服,上廁所)時,當醫生或病人均無法用非手術方法解決疼痛和活動受限時,手術是最好的辦法。
現在我們談談全髖置換的適應症,從醫學上講,人工髖關節置換的適應症有:
1、陳舊性股骨頸骨折;
2、股骨頭缺血壞死;
3、退行性骨關節炎;
4、類風溼性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柱炎的關節病變;
5、髖關節強直;
6、關節成形術失敗病例;
7、骨腫瘤造成的關節破壞;
8、創傷性骨關節病。
病人必須符合以下四條才能進行手術治療:
1、病人的關節面破壞有明確的X線或CT影像改變;
2、有中到重度持續性疼痛;
3、長期保守治療得不到實質性改善;
4、病人關節功能受到明顯影響。對於人工髖關節置換,禁忌症不多,主要是區域性或全身性感染、極其嚴重的心肺等全身性疾病。過度肥胖為相對手術禁忌症。以往認為病人年齡超過50歲是全髖置換的最佳年齡,但目前更趨向於從改善病人的工作和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質量方面考慮,而年齡因素並不是手術的主要決定因素,20餘歲的手術病人現已屢有報導。目前的統計資料顯示:關節置換的15年成功率超過95%。一旦你決定手術,約需住院2―3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將為你的病情竭盡全力。
手術後康復是每個患者關心的問題。術後疼痛,手術後原有的疼痛已消失或明顯減輕,但手術引起的疼痛要持續一段時間,可適當應用止痛藥。術後病人最想做的一件事是睡覺,因此醫生建議好心的探望者推遲1―2天再來。術後最初三天要躺著大小便,有時需要插導尿管,所以術前相應的訓練能有所幫助。同時患肢不可交叉到對側,手術後可用一枕頭放在兩腿中間以保持下肢外展,不過度外旋下肢,起身時不過度屈曲身體,彎腰時不超過90,坐起時屈曲身體不超過90,患肢膝關節不能抬舉超過髖關節,不能翹二郎腿。需注意的是沙發雖好,卻可致關節脫位。
功能鍛練是你提前康復的關健所在。應堅持每天3次以上,每次30―45分鐘,絕對不要有停頓一天的情況。可作如下練習:踝關節上下活動;平躺輕輕屈膝,髖關節同時輕輕外旋;此後平躺抬腿練習。從躺著到坐於床邊,然後你才可以下地行走,開始你需用柺杖或步行器,棄杖行走時間應依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先雙杖,後單杖,再棄杖。你終於可以外出散步了,注意:上樓時健肢先上,下樓時患肢先下(俗稱:好腿上天堂,壞腿下地獄),當你能第一次單獨步行到達一個目的地時,實在是件值得慶賀的事。此外,游泳、騎自行車鍛練都很有用。手術後6周,你能自行行走了,你須去找醫生複診,以便醫生對你的進展調整你的康復計劃。以後仍須定期複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