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醫學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提出稟賦不足,五臟虛弱;精神刺激,情志失調;過食肥甘,形體肥胖與消渴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後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補充發揮,使糖尿病病因病機理論日趨完善充實,現綜合文獻就糖尿病病因概述如下。
1、稟賦不足 五臟虛弱
《靈樞》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靈樞?本髒》篇又說:“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肺脆肝脆脾脆腎脆,則俱善病消渴易傷。”這裡論述了先天稟賦不足、五臟虧虛,元精不足,氣血虛弱,終至精虧液竭而發為消渴。這與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有遺傳傾向一致。在五臟虛弱中,古今醫家更加強調腎虛在消渴病發病中的重要性,唐?《外臺祕要》指出:“消渴者,原其發動此則腎虛所致。”清?陳士鐸也說:“消渴之證,雖分上中下,而腎虛以致渴,則無不同也。宋?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指出:“消病有三,曰消渴,消中,消腎。消腎屬腎,盛壯之時,不自謹惜,快情縱慾,極意房中,年長腎衰,多服丹石。”《聖濟總錄》把“房勞過度,精血虛竭”作為“腎消”的重要病因。說明古人認為腎虛是發生消渴病的直接原因。現代研究證明, 補腎不僅可以改善腎虛症狀, 還可刺激胰島素的分泌, 部分恢復胰島β細胞功能, 調節體內糖代謝, 降低血糖, 還有增強免疫功能、改善微迴圈的作用。
2、飲食不節
中醫認為,飲食無度,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水谷津液不歸正化,反直趨而下化為小便,亦為消渴之因或飲酒無度,火熱內積,致使三焦猛熱,五臟乾燥,津傷液枯,發為消渴。.《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內熱, 甘者, 令人中滿, 故其氣上溢, 轉為消渴”。《素問.通評虛實論》: “消癉…肥貴人, 則膏粱之疾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肥胖和飲食過度甘美導致糖尿病的論述, 此後歷代重要醫書對此均有記載。如《 備急千金藥方》曰:“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明?《景嶽全書》載“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樑肥甘之變,……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這與現代醫學肥胖是導致糖尿病重要的環境因素的觀點是一致的。
3、情志過極
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情志不舒,或鬱怒傷肝,肝失疏洩,氣鬱化火,上灼肺胃陰津,下灼腎陰;或思慮過度,心氣鬱結,鬱而化火,心火亢盛,損耗心脾精血,灼傷胃腎陰液,均可導致消渴病的發生。《靈樞》曰“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C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河間六書》亦有云“耗亂精神,過違其度……陽氣悍而燥熱鬱甚之所成也”。 《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 “ 心境愁鬱, 內火自燃, 乃消渴大病”。現代科學研究已證實:情志過極,會引起應激激素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胰升糖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拮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增加,而這些激素可以對抗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這些激素長期大量的釋放,很容易造成內分泌代謝紊亂,引起糖尿病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中醫認為外感六淫,燥火風熱毒邪內侵散膏(胰腺),旁及臟腑,化燥傷津,亦可發生消渴病。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如秦景明在《病因脈治》中將消渴病根據病因不同分為外感三消(燥火三消、溼火三消)和內傷三消(積熱三消、精虛三消)。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現代醫學也認為IDDM 的發病與某些病毒感染如柯薩奇B4病毒,腦炎病毒、心肌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EB病毒等有顯著關係。
5、濫用溫補藥
在中國古代,自隋唐以後,常有人為了壯陽縱慾或養生延壽而服用礦石類藥物煉製的丹藥致使燥熱內生,陰津耗損而發生消渴病。許多古醫籍中都有嗜服丹藥發生消渴的記載。如隋?《諸病源候論》載雲:“內消病者……由少服五石,石熱結於腎內也,熱之所作。”根據記載,隋煬帝的糖尿病就是因為服用壯陽丹藥引起的。現代醫學認為,確有一些化學毒物如四氧嘧啶、鏈脲菌素、吡甲硝苯脲以及某些藥物如口服類固醇避孕藥、腎上腺皮質激素均可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可見,在中國古代,糖尿病病因已經有明確的記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