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外科 住院醫師 劉少鋒

  正文: 膝內翻和膝外翻,臨床表現為“O”形腿和“X”形腿,是兒童最為常見的骨科就診原因之一。是不是所有的膝內翻和膝外翻都需要治療?如何幫助患兒恢復?這些是家長們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本期“最TOP兒童十大常見健康問題家庭指導”。

  Q:什麼叫膝內翻或膝外翻?

  A:膝內翻、膝外翻是膝部向外、向內的成角畸形,在小兒下肢畸形中較常見。膝內翻病變多表現在脛腓骨上端,膝外翻病變多在股骨下端。

  Q:膝內外翻的成因有哪些?

  A:成因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生理性膝內外翻是小兒發育階段的正常生理過程。在學步年齡,多數幼兒都有輕微內翻,角度在0度―15度。因為內翻是一種穩定狀態,便於站穩。1―2歲,這種內翻會改變為外翻角。一般,2歲內小兒腿不直,若非特別嚴重,多是生理性的膝內外翻。

  2歲之內,身體發育有一個正常的脛―股角正常範圍,此時兒童正常的脛―股角度相差很大,從2度內翻到20度外翻不等。7歲後,外翻的正常範圍是0度―12度。

  超過2歲,小兒腿部肌肉發育,平衡能力明顯提高,生理性膝內外翻會自然矯正。

  病理性膝內外翻的原因有很多,如佝僂病、外傷、炎症、先天性骨骼生長障礙性疾病、骨骼軟化症、骨骼發育不良、四型粘多糖病或軟骨外胚層發育不良、腫瘤、脊髓灰質炎及腦癱等。

  Q:什麼樣的膝內外翻需要干預?

  A:針對3歲以上的兒童,無論內翻還是外翻,成角超過20度,兩腳內踝超過3釐米,或兩腿膝關節距離過大,就要考慮可能是病理性腿畸形,需要醫療干預。

  Q:如何診斷?

  A:膝內外翻在3―5歲兒童中常見,此時脛―股角度處於最大外翻位置,較易引起家長注意。

  診斷時可運用影像學檢查手段。取站立位,拍攝雙下肢前後位X線片(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評估膝內外翻的情況,包括解剖軸和機械軸的情況。

  骨骼發育不良的患者,如果軟骨骨骺明顯沒有骨化,為了評估關節的排列,可能需要行核磁共振檢查。

  需要提醒的是,若兩腳內踝不超過3釐米,一般不需要拍攝X線片,屬生理性。也不用帶支具或穿矯形鞋,會自行恢復,請家長放心。

  Q:如何治療?

  A:2―6歲兒童的生理性膝內翻、發育性膝外翻不必進行特殊治療,95%會自行糾正。

  8歲以下兒童的膝蓋有生長髮育的空間。若膝內外翻較嚴重,即踝間距和膝間距超過5釐米,應佩戴支具和穿矯正鞋,目的是保護膝關節,防止韌帶不穩。上述矯形器可應用1―2年。輕度的膝內外翻(膝、踝間距小於125px)只需要夜用支具,中度以上(膝、踝間距在5―250px)還要加用白天使用的支具。若經過矯形,治療效果不明顯,應考慮手術治療。

  針對雙膝間距超過10釐米的膝內翻,兩內踝間距超過10釐米的膝外翻,應考慮手術。手術年齡儘量推遲到12歲以後,以降低複發率。

  先天性家族性嚴重的脛內翻者,至青春期下肢力線排列明顯異常,應行手術治療。在成角處進行脛腓骨截骨治療術,手術中可同時矯正脛骨的扭轉畸形。若病兒骨齡合適,可行脛骨近端外側部分不對稱性的骨骺阻滯術加腓骨截骨術,可矯正畸形。

  佝僂病的患兒應在自覺症狀消失、檢查血鈣、磷、鹼性磷酸酶等,確定佝僂病已經靜止,年齡較大、骨質堅硬、膝間距超過250px者可行手術治療。

  Q:髖關節發育不良,會導致O型腿嗎?

  A:不會。

  針對髖關節發育不良,可佩戴支架進行髖關節矯正。一般,1歲內孩子戴3個月,超過1歲的戴12個月。

  Q:矯正鞋什麼時候穿?

  A:超過3週歲者,但畸形角度不明顯,可以穿定做的矯正鞋,以刺激腳部發育,有助於糾正畸形。需要提醒的是,要保證每天的穿鞋時間,白天、晚上均可穿。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