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副主任醫師 丁黎

  中醫抗眩暈

  眩暈是一種運動錯覺,由多種疾病引起。寶寶眩暈相對較成人少,又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就常用“頭痛”來形容。

  不同年齡,不同原因

  ・幼兒期

  疾病性:直立性調節障礙多見。常見的原因有腦腫瘤,尤其是小腦及腦幹腫瘤,常以眩暈、跌倒為首發症狀。其它有重度營養性貧血、小腦炎、腦膜炎,合併中耳炎、內耳畸形等。

  小腦畸形引起平衡感覺障礙,除眩暈外,尚有動作遲緩、平衡感覺異常、寫字困難等。

  生理性:良性陣發性眩暈多發於1~4歲的寶寶,發作呈陣發性,持續數秒到幾分鐘,呈旋轉性眩暈,寶寶有明顯的跌倒A向,數月到數年後會自然痊癒。

  ・學齡期

  調節障礙:這種情況的女寶寶較男寶寶多。早晨起床時寶寶感到頭暈、面色蒼白、噁心,站立稍久就會感到頭暈,必須馬上坐下。蹲位起立瞬間眼前發黑及眩暈,並伴有胸悶、心慌、嘔吐等,常有暈車及暈船。

  感染源性:急性前庭神經元炎也是眩暈常見的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寶寶常感到自身或周圍景物在不停地旋轉,眼花、搖擺、噁心、嘔吐、眼球震顫及站立不穩,但沒有聽力障礙。

  中醫治療方法多

  ・服藥

  中醫治療可用天麻鉤藤飲加減 :天麻 9克,鉤藤 9克,黃芩 9克,石決明15克,川牛膝 9克,杜仲 9克,夜交藤 9克,夏枯草 9克。用水煎服,每日 1劑。

  適用於:直立性調節障礙、急性前庭神經元炎。

  ・敷足療法

  取吳茱萸 15克,肉桂 2克,共研細末,米醋調勻,捏成餅狀,於睡前貼敷於雙足心湧泉穴,第二天早晨取下,連續 3~5次。或取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適量調為膏糊狀外敷雙足心的湧泉穴,每日1換,連續 10~15天。

  適用於:眩暈耳鳴、睡眠不安、顏面潮紅。

  ・填臍療法

  取黃芪、五味子各 10克,研為細末,加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 3~5天。可健脾益氣。

  適用於:寶寶貧血、氣血虧虛所致的眩暈。

  健康提示

  媽媽在採取以上方法治療之前,要明確寶寶眩暈的具體原因。

  平時注意飲食富於營養、新鮮、清淡,忌食肥甘辛辣之物。

  居室宜安靜,光線暗淡,保證寶寶睡眠充足。

  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對預防眩暈發病和減輕發作十分重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