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主治醫師 喬長峰

  最新微創方法治療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疼痛

  腰腿痛患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病人,這些病人的症狀大部分是由於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發病原因主要在於腰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外傷和勞損等,致使作為椎間盤主要支架的纖維環變得薄弱、甚至破裂,纖維環薄弱或破裂多位於椎間盤後方或側後方,腰椎間盤向後方的椎管內突出,或破裂脫出,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疼痛等臨床症狀。

  不同的患者病程不同,突出的部位不同,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就不同。目前的治療方法可分為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手術療法包括切開椎間盤摘除、經皮椎間盤摘除或吸出術等,非手術療法包括保守療法和介入療法。牽引、理療、推拿、按摩、鍼灸和封閉治療都是保守療法。介入療法是指在CT或C臂X光機引導下,採用穿刺方法到達腰椎間盤,對病變部位進行治療的微創技術。有膠原酶溶解術、鐳射減壓術、髓核射頻成形術、臭氧注射術和靶點射頻熱凝術、纖維環射頻修補術等。

  在眾多的治療方法中射頻靶點熱凝是治療頸、腰椎間盤突出症中一種既能治療突出部位,又不損傷正常椎間盤組織的最安全、最高效、痛苦最小、併發症最少、操作最簡單、費用最低、且應用最廣泛的全新的治療方法,是微創治療椎間盤突出症打破傳統椎間盤整個治療的術式中的一次質的飛躍。

  射頻靶點熱凝術手術方法

  射頻熱凝靶點治療技術是藉助射頻控溫熱凝器的電刺激功能及阻抗監測系統,將射頻針準確放置到發病部位,通過調節射頻輸出功率的大小、設定作用溫度,精確控制損傷灶的範圍,即只是用一根直徑0.7mm特製穿刺針在數字減影或CT的監視下準確地穿刺到椎間盤突出部位的中心,再用直徑0.4mm射頻電極放入穿刺針內進行一系列安全測試,確認安全後,直接熱凝溫控治療,促使突出的椎間盤組織細胞內分子運動摩擦生熱,致使突出部分的椎間盤組織變性、凝固、收縮、減少體積,從而解除對神經的壓迫,但不傷及正常的椎間盤組織和周圍神經。

  熱凝後,壓迫神經即突出椎間盤組織體積回縮,與神經根產生明顯的位移分離,同時溫熱效應對損傷的纖維環、水腫的神經根、椎管內的炎症反應都將達到良好的治療作用,整個治療過程病人無明顯不適感僅需十分鐘左右,病人的症狀很快減輕或消失。此療法不開刀,無痛苦,無副作用,住院三天,不易復發。

  射頻熱凝靶點治療椎間盤突出症的六大安全措施

  射頻靶點熱凝術的六大安全保障徹底解決了現在病人和醫生最關心的醫療安全和愈後效果問題。

  1、射頻熱凝靶點治療是在C 臂X光機準確定位下時時檢測,精確引導下直接作用在病變的髓核上,資料精確到1mm以下,角度誤差小於1度,使治療更精確,更有效,幾乎不傷及任何正常組織。

  2、神經系統專用射頻所獨具的神經系統的精確鑑別和刺激功能,能測到治療範圍1cm 內的神經,並精確到分辨出運動神經還是感覺神經,也就是說在治療病的時候你想損傷病人的神經都不可能。

  3、射頻儀所獨具有的阻抗顯示功能,能精確的分辨出治療部位是什麼組織,它的阻抗是多少。簡單的說這臺裝置能分辨出髓核纖維環、鈣化點,骨質和血管,並用音調和數字準確顯示,使治療更準確、安全無誤。

  4、溫度的可控性:射頻儀可任意調整溫度,誤差在2攝氏度以下確保治療時的安全,治療後不感染又不存在熱損傷。

  5、神經系統專用射頻獨有的治療範圍的精確計算功能。它能在治療前把要去掉的髓核體積精確的計算出來,做出預案,也就是說病變的髓核有多少就去多少,而不傷及任何正常組織,使治療更人性化、更有效,和其它治療方法相比有了質的改變,不論是鐳射、椎管鏡、纖維環修補術、臭氧還是膠原酶注射術、經皮切吸,都是去掉好的髓核,讓病變的部分回縮。而這種方法是哪個地方有病就去掉哪個地方,沒有病的地方絲毫不傷。

  6、神經系統專用射頻儀的治療電極只有0.71mm,如同一根鍼灸針,整個治療不用麻藥、鎮痛藥、抗生素、激素,只是一個物理變化過程,對人體無任何副作用,使治療更綠色化、更人性化。

  這六大安全措施是任何微創裝置和方法所不具備的,它把醫生、病人最關心的安全和療效問題提到了極點,使醫生做脊柱手術根治椎間盤突出輕鬆自然,得心應手,同時改變了治療椎間盤的歷史,把以加快退變為主要目的的治療方法改成以修復為主要目的的治療方法。把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推向了醫學界的巔峰。

  射頻靶點熱凝技術應用在頸椎病治療上的優勢

  由於頸前區結構複雜,有許多重要的組織,如頸總動脈、頸靜脈、甲狀腺、氣管、喉返神經、食管等,穿刺過程中有可能損傷這些組織結構,出現嚴重的併發症。若穿刺過度則會造成脊髓損傷,因此由於其特殊的部位而成為治療的高風險區,外科手術中時有發生高位截癱的病例。對於頸椎病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穿刺的準確性以及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

  切吸、椎間盤鏡等治療裝置工作套管直徑較粗,穿刺風險過大,因此不適合治療頸椎病,以下著重分析臭氧溶核、PLDD、NP以及射頻靶點熱凝療法在頸椎間盤突出症治療上的應用。

  四者相比,以射頻儀的穿刺針直徑最細(0.71mm),因此其穿刺風險相對最低。由於臭氧對肺上皮細胞的破壞極其嚴重,因此如果誤穿入氣管,造成臭氧的吸入,則可能在手術中出現難以控制的嚴重後果,這就要求實行臭氧治療的醫生有極其過硬的穿刺技術,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術的風險。

  而PLDD的熱損傷範圍較大,NP無法精確分辨出鄰近部位重要的神經和血管等組織,加上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嗆咳或者吞嚥動作,如果稍不注意,就可能誤損傷這些重要器官。射頻儀的毀損範圍可以精確測量並控制,其獨有的神經電生理測試系統能保證治療靶點的安全性,因此,臭氧、PLDD、NP等治療方法的這些缺點都可以用射頻療法來彌補,在頸椎病的治療上,應該首選射頻靶點熱凝療法。

  各種微創治療椎間盤方法的比較

  幾十年來,人們對於腰椎病的治療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也創造及發展了多種治療的方法。可分為無創的保守療法、手術開刀和微創治療。

  保守治療可以治癒90%的病人,對初次發作或者發作時間短、椎間盤突出較小、對脊髓或神經根壓迫比較輕微、症狀較輕的者效果較好。通常採用藥物內服外貼,手法推拿按摩整復,機械的電動的各種牽引,區域性封閉,骶管麻醉等等。針對不同病情,只要運用得當,都有一定效果。

  但是這些保守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腰椎間盤壓迫神經根引起的神經根炎對症治療起效,往往僅能消除或減輕症狀,而不能根治腰椎間盤突出,因此有恢復慢,容易復發的不足。對於椎間盤突出物較大、對脊髓和神經有明顯壓迫的病例常無能為力,有的治療方法使用不當甚至能加重病情,應當注意和慎用。

  傳統的手術開刀,是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外科治療以往多以開放式摘除椎間盤髓核的開刀手術為主,手術的成功率也比較高,但因手術切口大、剝離組織範圍廣、出血多、不可避免的軟組織損傷、骨損傷、脊柱穩定性受破壞、臥床和術後恢復時間較長,以及較為常見的神經粘連或硬膜外腔的粘連等不良作用,而使病人懼怕手術治療。

  患者往往不易接受,部分患者因畏懼手術而忍痛生存。因此,眾多的醫務工作者和廣大的腰腿痛患者渴望能有一種不開刀、創傷少、痛苦小、恢復快、療效佳、安全、簡單的理想方法。

  現代外科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是手術的有限化和微創化,隨著醫學科技的飛速發展,微創傷脊柱外科手術的研究已成為當今脊柱外科的熱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引進的各種國際微創治療技術使椎間盤治療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其創傷微小、安全,逐漸引起廣泛的重視。一些微創手術開始廣泛應用於臨床,如溶核、切吸、椎間盤鏡等。

目前國內外利用微創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症的方法有:

  1、膠原酶溶核術:將一種對椎間盤髓核組織有特異性溶解作用的膠原酶注射到椎間盤內或硬膜外腔,使髓核溶解吸收達到盤內減壓與治療目的。國外起始於六十年代。目前在臨床上的應用已日趨減少。

  2、經皮腰椎間盤切吸術(PLD):在影像監控下,將工作套管直接進入椎間盤內,利用鉗夾切割及負壓系統取出部分髓核,從而降低盤內壓力,使纖維環壓力減輕,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

  3、經皮穿刺內鏡椎間盤切除術(PED):椎間盤鏡分側路椎間盤鏡與後路椎間盤鏡。側路椎間盤鏡是在切吸的基礎上,附加椎間盤鏡系統,使切吸在椎間盤鏡監測下進行更加安全有效。後路鏡則是融合了側路椎路鏡與椎板間小開窗技術的優點,僅在椎間盤病變對應點上開一小口,放入椎間盤鏡系統,利用精細的手術器械,完成取出病變髓核的過程,達到治療的目的。

  4、經皮鐳射腰椎間盤減壓術(PLDD):利用鐳射能量使病變的髓核內空洞化,降低椎間盤內的壓力,緩解和消除對坐骨神經或脊神經的壓迫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5、臭氧溶核術(PIMOI):該療法採用細針穿刺到椎間盤內,注射少量臭氧氣體使髓核組織脫水萎縮,達到使椎間盤減壓的目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臭氧的瞬間完成的、強大的氧化功能,達到脫水、消炎和鎮痛的作用。

  6、椎間盤內電熱療法(IDET):用來治療與纖維環破裂有關的下腰痛。在影像裝置監測下,將一根環形金屬熱電極通過引導針插入纖維環內,通過加熱修復受損的纖維環,同時破壞纖維環內的超敏神經末梢。這是一種加熱去神經化治療下腰痛的方法。

  7、射頻消融髓核成型術(NP):將一根射頻汽化棒穿刺入髓核內,利用雙極射頻產生的能量,將射頻刀頭與組織間的電解質轉化為等離子體的離子蒸汽層。在椎間盤內切開多個槽道,從而緩解疼痛和減輕椎間盤組織對神經根的刺激。

  上述幾種微創治療方法或是通過減少髓核體積,間接達到減壓的作用、或是通過修補纖維環來達到治療目的,但是這些方法都沒有直接針對突出的髓核組織進行治療,且伴隨著諸多的併發症如出血、感染、椎間隙變窄、神經損傷發生率較高等確定。

  為此,我們利用射頻儀的功能特點,經過直視下操作觀察及反覆的臨床實踐、設計出一種既能直接消除壓迫神經的髓核組織,又能修復纖維環,且消除炎性因子對纖維環內超敏神經末梢刺激的微創治療方法――射頻靶點熱凝療法。

  我們做了各種微創治療的優缺點分析:

  一、膠原酶溶核優缺點的分析

  膠原酶溶核是採用膠原酶注射選擇性溶解髓核內的膠原纖維的一種微創介入療法,為國內外一致公認的免除開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創傷小、操作簡單、併發症少等特點,曾一度成為治療椎間盤突出症的首選微創治療方法,但是隨著治療研究的不斷深入,其不足之處也越發明顯。這裡有四點值得重視:

  1、穿刺必須準確到位,即必須穿刺到椎間盤內或突出的椎間盤周圍(穿刺針與突出物接近),這提高了對穿刺技術的要求;

  2、膠原酶的濃度必須在突出椎間盤區域性達到飽和,才能有效地溶解突出物。如果只將膠原酶注射到硬膜外前/後間隙,就難以保證膠原酶在突出物的區域性或周圍聚集或達到足夠的濃度,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對突出物的溶解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3、膠原酶作為一種蛋白質,只有在適宜的pH值和溫度下才能發揮活性,失去這兩個基本條件,酶的活性將大部或完全喪失。

  4、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由於膠原酶水溶液在常溫下極不穩定,必須以低溫儲存,因此膠原酶都是凍乾製劑。如果在常溫下放置2個小時,其活性會降低40%。如果放置6小時則活性會下降75%。因此不能提前配製,在一定程度上會延長手術的時間。

  在治療精度的選擇上,由於膠原酶流動性較強,注射到盤內無法控制或預測其擴散的範圍,因此對正常的髓核組織也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傷。如果劑量或濃度掌握得不夠準確,則可能造成大量正常髓核組織的丟失,從而嚴重影響到脊柱的穩定性。此外,膠原酶溶核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副作用和併發症:

  膠原酶溶核的副作用:

  1、疼痛反應。一般在治療後3~10天疼痛可比治療前加重,其原因是膠原酶的注入增加了盤內容積,同時膠原纖維在膠原酶作用下出現降解,導致椎間盤內容物增加,使盤內壓升高及降解過程中的化學刺激反應,是竇椎神經受到激惹後出現的。

  2、尿瀦留和腸麻痺。是由於盤內壓力增高後竇椎神經受到激惹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致。

  3、脊柱失穩性腰背痛。椎間盤溶解後椎間隙變窄,小關節將出現重疊,對竇返神經的刺激,出現反射性腰背部不適和疼痛。

  膠原酶溶核的併發症

  1、過敏反應:膠原酶作為一種生物製劑,存在過敏反應的可能。

  2、椎間隙感染:表現為腰肌痙攣,腰痛加劇,有深壓痛,白細胞計數和分類可正常或升高,血沉增快。

  3、神經損傷:多為穿刺針刺傷脊神經根或穿刺過程中誤傷脊膜或神經外膜,高濃度膠原酶使神經根發生脫水、變性,一旦誤入蛛網膜下腔,輕者出現化學性腦膜炎,重者可發生截癱。膠原酶併發症的發生率很低,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則都可能導致無法挽救的後果。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膠原酶在穿刺過程、化學性質、儲存方式、治療結果上有著較多的安全隱患,這對其應用有著不可忽視的制約作用。

  二、經皮切吸術的優缺點分析

  1975年Hijidata首次經皮穿刺椎間盤摘除術後,三十年來,隨著介入放射學發展,經皮切吸治療椎間盤突出的研究也不斷取得新成就。不論是從國外引進的椎間盤關節鏡還是國內研製的髓核切割器,對治療單純性椎間盤突出者有良好的效果。研究證明,切吸出部分椎間盤髓核組織具有減壓、排空、還納的作用。

  椎間盤髓核切吸器從側後方穿通纖維環,並切除部分髓核組織,使椎間隙內的壓力減低,壓迫外層纖維環的髓核組織減少或消除,突出的髓核組織及外層纖維組織和後縱韌帶出隨之回縮還納,從而減輕或解除了對神經根的壓迫,達到治療目的。

  經皮穿刺椎間盤切吸術對於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療效是肯定的,與外科手術治療的效果相類似。由於對適應症掌握不同和檢查手段各異,各家報道的成功率自67%-96%不等。最大的優點在於克服了外科手術引起神經根粘連及硬膜外纖維化等所造成的繼發性腰腿痛;其次是相對外科手術,經皮切吸對機體創傷小,康復快、操作簡便、手術合併症少。

  但是,做為一種微創的治療手段,經皮切吸術的工作套管都在3mm以上,有的甚至超過6mm。因此用精度較差的X線電視監視穿刺過程的盲目性較大,難以避開重要的血管、神經及臟器。國內外有出現嚴重併發症的報道,如腰大肌血腫、大血管損傷、神經損傷、腹腔臟器損傷及切吸器斷入間盤內等,因此其穿刺的準確性嚴重依賴CT等精密的影像學裝置。

  同時,由於其大創傷性,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大大增加了術後感染的機率。因此,對於一些中小型的醫院,這種治療方法因此難以得到普及。

  經皮穿刺椎間盤切吸術的副作用和併發症:

  1、術後椎間盤炎:發生率在1%左右。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創傷較大,而椎間盤組織結構特點及血運差對感染抵抗力弱,加大了感染的可能性;其次手術器械消毒不徹底和無菌操作不嚴、在非專用X光機房進行操作,室內空氣消毒不足,也是其不可忽視的因素。

  2、術中出血、神經根、血管及腸道的損傷:與穿刺針直徑過粗、穿刺手法不熟練有關。

  3、脊柱失穩:和髓核組織大量丟失有關。

  三、經皮穿刺內鏡椎間盤切除術(PED)的優缺點分析

  自1975 年Hijikata提出經皮椎間盤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後,因其適應症較窄,應用範圍受到較大限制。20世紀90年代後期發展起來的後路椎間盤鏡系統在保持傳統手術入路的同時,將手術微創化。該術式入路也由AMD後外側工作三角區入路改為後側入路,工作通道的方向改變更為自如,減少了後外側入路可能所致的神經根、腸管損傷等副作用,而且明顯地擴大了手術適應症。此後才逐漸推廣應用。

  PED最大的優點是其具有可視性。在髓核摘除、側隱窩擴大的方法上與開放手術相同,均為直視下手術,可直接摘除髓核,擴大神經根管,與膠原酶注射治療、經皮穿刺椎間盤切吸術,經皮鐳射椎間盤減壓術等通過對神經根的間接減壓相比,能在直視下直接摘除突出的髓核,尤其是遊離的髓核,能直接處理側隱窩狹窄、神經根粘連,在這個方面,PED優於上述術式。

  但是,PED做為一種微創手術,其損傷性遠遠大於經皮切吸術。PED的工作套管直徑以釐米計算,雖然相比傳統開發手術創傷小,但相比其他微創方法,後路鏡對機體的創傷不亞於開放手術。

  1、術後遺留腰痛:較大範圍的肌肉創傷及隨之引發肌肉萎縮及肌力減弱是引起術後腰背痛的重要原因。

  2、術後椎管狹窄、椎管內血腫及椎間盤炎、脊柱失穩、加重神經根炎症及水腫、術後出血、粘連等。PED的創傷較大,止血較其他微創治療方法更為不易。術後出現神經根炎症的加重及水腫的機率大大增加。

  3、進入椎管困難、損傷硬膜、損傷椎間小關節、髓核殘留。

  四、PLDD的優缺點分析

  鐳射用於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是繼化學溶盤術和經皮椎間盤切除術的又一進展。1984年美國Choy首先提出這一設想,1987年Choy與Ascher首次報道非內窺鏡經皮鐳射椎間盤減壓術的實驗和臨床應用。在C型臂的透視監測下,把穿刺針刺入頸椎病變的椎間盤中。

  然後,將光導纖維置入穿刺針裡,通過鐳射的熱能將椎間盤髓核汽化,形成了一個空洞,即降低了椎間盤內的壓力,改善了神經受壓迫的狀況。另外,通過鐳射所產生的生物學熱效應輻射到受壓迫神經周圍,改善了患處的微迴圈,可以緩解神經症狀.

  PLDD避免了其他盤內減壓手術方法的缺點如明顯的軟組織損傷、廣泛的護理、長時間的護理、以及較大的侵入路徑。但是其高昂的治療費用嚴重的限制了其進一步的應用。PLDD的電極昂貴,並且只能一次性使用,每個電極的成本都在數千元。因此其每次的治療費用都在7000-10000元左右,這對於國內大部分患者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尤其對於一些中小型醫院,這種治療手段難以開展。

  五、醫用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優缺點分析

  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近兩年興起的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臭氧是強氧化劑。它能通過破壞髓核基質中的蛋白多糖導致髓核失水萎縮,解除突出髓核對神經根的壓迫。同時臭氧還能破壞髓核細胞,引起髓核內蛋白多糖生產和分泌減少。

  此外,實驗還證實臭氧可促進炎症過程消散,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影響細胞因子拮抗劑和/或自免抑制細胞因子如IL10和TGFβ1的釋放;引起抗氧化酶過度表達以中和過量的反應性產物;刺激血管內皮細胞產生沒有和PDGF引起血管擴張,從而導致炎症消散。對於術後感染的解決,由於臭氧本身有消毒作用,使感染機會大為減少。

  但是臭氧治療的適用範圍較窄,一次注射不超過20ml,僅對輕度的椎間盤突出有效,而對於中重度的突出療效不佳,也不能直接消除壓迫神經的髓核組織。一次治療效果不佳,往往需要2-5次的治療才可以得到較滿意的效果。另外注射臭氧後由於盤內壓力的增加,患者可能出現症狀加重。臭氧對於緩解椎間盤突出症狀效果較好,但對於治療椎間盤突出效果則不理想了。

  六、椎間盤內電熱凝療法(IDET)的優缺點分析

  上述幾種微創治療方法都是盤內減壓,對於單純性突出或膨出患者療效肯定。而對於纖維環的病損如纖維環破裂、炎性因子如P物質和磷酸酶A2等對分佈於小關節囊、後縱韌帶以及纖維環表面的細小神經或神經末梢的刺激引起的腰腿痛療效欠佳。因此,受關節內窺鏡射頻治療技術的啟發,1997年Saal提出應用熱能來修復並重建缺損的纖維環,即椎間盤內電熱療法(Intradiscal電熱的治療IDET)。

  IDET的具體操作方法為:在X光監視下,將一條金屬熱電極(Spinc Cath)插入撕裂的椎間盤內,在斜位X光監視下,把一條引導針插入到椎間盤的後外方,再用前後位和側位X光確認針尖的位置,針尖位置確定後,將熱電極通過引導針插入纖維環,通過熱作用進行治療。

  IDET治療對患者的選擇性較高。如病人有明顯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並伴有神經根刺激症狀,IDET療效不佳;椎間盤高度低於正常相鄰椎間盤50%或椎間盤造影發現裂程度過於嚴重,IDET的效果也不好;如病人年齡高於50歲,由於椎間盤的修復能力下降,IDET的成功率也不高。

  儘管IDET曾風行一時,但是有研究表明,IDET的臨床效果不盡人意,即便是肯定這一技術的報告也稱:長期來看,只有54%的患者腰痛減輕,而免除行融合術的只有20%。最近的一篇報告,稱一組患者術後1年隨訪,50%的患者對治療效果不滿意。分析這可能和IDET的穿刺難度有關。IDET是環形電極,理想的穿刺效果應該是電極沿著纖維環內緣盤旋而行,但實際操作中能否完全做到,和醫生的穿刺技術以及閱片能力有很大的關聯。

  另外,每次行IDET治療都需要新電極,如同時做多個椎間盤IDET治療,則每個椎間盤都必須使用新的電極,因為電極一次使用後常會出現摺痕,反覆使用會造成電極在椎間盤內導向和放置困難,甚至斷裂。因此其治療費用較為昂貴,加之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多數學者對於其應用持悲觀態度,認為IDET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當獨立客觀的研究被完成後,而遭到淘汰。

  七、射頻消融髓核成型術(NP)的優缺點分析

  射頻消融髓核成型術又稱為低溫等離子消融術,這是近兩年在發展並應用於臨床的一種新的治療椎間盤突出的方法。同上述微創治療方法相比,NP在各個方面都做了一定的改進,如穿刺針的直徑變小、熱損傷範圍變少、治療溫度低等。

  但是在治療範圍上依然進步不大,如對於單純性下腰痛的患者,症狀主要來源於對神經末梢(竇椎神經)產生刺激。而NP不能對這一病理變化(纖維環的破裂、內生的神經末梢)直接產生作用,因此疼痛緩解可能不明顯。對於突出較大、壓迫較重、或突出的髓核被纖維環所嵌頓,NP就很難產生作用,療效也較差或根本就無效。同理,對於明顯中央型突出,NP也較難對其突出部位產生作用,療效也相對較差。

  其次,同PLDD、IDET一樣,NP的手術費用十分昂貴,這是由於其治療電極也是一次性使用,每支電極的價格在數千元。在中小醫院,該治療方法依然難以普及。

  所以我們認為,無論是盤內減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還是IDET,都不可避免的有其治療的侷限性,如創傷大、安全效能有待提升、治療的選擇性差等。與以上微創方法不同的是,射頻熱凝靶點治療是直接把突出部分的髓核變性,凝固,收縮減小體積,解除壓迫,很少傷及正常的髓核組織,同時直接阻斷了髓核液中糖蛋白和B蛋白的釋放,溫熱效應對損傷的纖維環神經根水腫,椎管內的炎性反應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治療後症狀立即消失或減輕。

  射頻靶點熱凝治療技術是在國內外已有的經皮椎間盤內射頻熱凝技術(PIRFT)基礎上改進發展出來的最新椎間盤突出症射頻治療微創技術。它相對其他微創療法有很多優勢,如適應症寬、損傷極小、安全性更高、病人痛苦更小、有效性更高、風險更低、治療和住院時間更短等,綜合以上優點,射頻靶點熱凝治療技術更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