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頸椎間隙狹窄,頸椎骨質增生以及由此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三者的總稱。或者,骨質增生、頸椎退行性改變及其頸椎間盤病變所引起的臨床症狀綜合起來,稱為頸椎病。
頸椎病是一種多發病。根據調查從事教育、科研人員、會計、祕書、編輯、繪圖員和常期伏案工作的人員,均佔發病率的78.3%。年齡在30—40歲左右幾乎在X線平片上都有頸椎骨質退變、韌帶鈣化,其中3/4的人,出現輕重不同的症狀。由此可見,頸椎病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常見病。
頸椎病的病因
引起頸椎病的因素較多,主要病因是長期低頭工作或坐姿不良,使頸部肌肉及軟組織長時間收縮,代謝產物乳酸堆積,刺激肌腱發生痙攣,出現區域性的僵硬、痠痛、強直以及頭暈,形成頸部韌帶、筋膜、肌肉勞損。《素問·宜明五氣論》中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肌、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就是這個道理。
頸椎病的分類及其症狀
頸椎病大致可分類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還可見到各型之間的症狀、體徵彼此參雜的混合型。
不同型別頸椎病的症狀分述如下:
1、神經根型
神經根型,是各型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約佔60%,常見於40歲上下的人。在臨床上呈現肩部肌肉痠痛、背痛、頸部肌肉僵硬、上肢發沉、無力等症狀。
2、脊髓型
脊髓型頸椎病約佔頸椎病的10%—15%。它的臨床症狀多,如頭痛、頭暈、頭皮痛;手指、肩胛、肩部麻木、酸脹、燒灼、疼痛、無力感;下肢一側或兩側無力、發抖;雙足小趾、雙手神經麻木;尿頻、尿急、排尿不盡、便祕、排便無力等症狀。
3、椎動脈型
該型症狀呈現肢體麻木、持物落地;心、嘔吐、耳鳴、耳聾;摔倒、瞳孔縮小、視物不清、吞嚥困難、枕部跳痛等症狀。
4、交感型
該型臨床症狀有頭昏眼花、心動過緩、流淚、鼻塞、眼瞼下垂;頭痛頭昏、頭沉、偏頭痛、枕部痛、頸後痛;視物模糊、眼窩脹痛;心跳加快、心律紊亂、血壓升高;頭頸麻木、多汗、指尖或趾尖疼痛等症狀。
中藥治療
寒溼阻絡型: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溼,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方藥: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氣血兩虛夾瘀型(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頸椎病):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痠痛,或雙肩疼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
方藥:天麻、炙黃芪、炙甘草、黨蔘、炒白朮、熟地、砂仁、當歸、白芍、雞血藤。
氣陰兩虛夾瘀型(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眩暈反覆發作,甚者一日數十次,即使臥床亦視物旋轉,伴噁心,嘔吐,身軟乏力,行走失穩,或心悸,氣短,煩躁易怒,咽乾口苦,眠差多夢等。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而幹,或舌面光剝無苔,舌下靜脈脹大。脈沉細而數,或弦數。
方藥: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蔘、炙甘草、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白芍、丹蔘、地龍、夜交藤。
脾腎陽虛夾瘀型四肢不完全癱(硬癱或軟癱):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飲食正常或納差。舌淡紅,苔薄白或微膩,脈沉細弦,或沉細弱。
方藥:熟地、棗皮、炮乾薑、龜板膠、鹿角膠、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藥、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