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乳腺癌的發病率佔世界範圍女性腫瘤的第一位,且呈不斷上升的趨勢。5%~10%的乳腺癌患者初次診斷時即為晚期乳腺癌(MBC),還有相當一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會出現復發轉移。
乳腺癌發生復發或遠處轉移的影響因素:主要為以下幾方面:
①確診時的臨床病理因素,包括病灶較大、組織分級高、淋巴結陽性患者轉移風險增高;年齡<40歲的患者5年內發生轉移的比例為24%,遠高於40歲以上患者的9%。
②是否接受合理、正規的輔助治療;
③年齡<40歲、三陰性(TNBC)、激素受體(HR)陰性人表皮因子受體2(HER2)陽性的乳腺癌患者更易發生內臟轉移。
MBC的預後:
①通常年齡較輕、病變侷限、初始治療達到完全緩解者預後較好;
②與孤立的胸壁或同側腋窩淋巴結復發、骨或軟組織轉移相比,存在內臟轉移的預後更差;
③分子分型方面,HR陽性MBC中化療受益者生存期更長,HER2陽性患者接受曲妥珠單抗及拉帕替尼等靶向藥物治療後預後改善,而TNBC患者預後較差;
④無復發生存事件(RFS)>5年提示患者預後更好。
內臟轉移是晚期乳腺癌重要的不良預後因素:在多項針對MBC患者的臨床研究中,內臟轉移性MBC佔絕大多數。與區域性轉移、軟組織和骨轉移患者相比,內臟轉移患者的預後更差,生存率更低,中位生存期僅有0、7年。
在中國患者中,內臟轉移也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產生內臟轉移的患者預後顯著差於未發生的患者。一項發表於《腫瘤》雜誌的針對中國MBC患者的臨床分析顯示,是否存在內臟轉移顯著影響MBC的預後。因此,存在內臟轉移的MBC,仍是臨床治療所面臨的挑戰。
探討晚期乳腺癌內臟轉移患者的治療策略
MBC的治療選擇:當前各項治療手段尚不能完全治癒MBC。因此MBC的治療目標為延長生存期、延緩疾病進展、緩解臨床症狀、改善或維持生活質量。選擇MBC的治療方案時,應綜合考慮腫瘤因素、既往治療、患者情況、患者對治療的意願等因素。此外,還要考慮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治療的方便可行性等。
指南中對化療指徵的推薦: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指南推薦HR陰性且腫瘤不僅限於骨或軟組織,即有症狀內臟轉移的患者或HR陽性且對內分泌治療耐藥的患者應當接受化療;歐洲臨床腫瘤內科學會(ESMO)指南對化療適應證的定義為HE陰性、HER2(+++);
HR陽性內分泌治療失敗或耐藥,腫瘤進展快、需快速控制,腫瘤負荷大、有症狀的內臟轉移及內臟危象;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當中指出,HR陰性、有症狀的內臟轉移、HR陽性但對內分泌治療耐藥及年齡<35歲的患者可考慮首選化療治療。
一線化療方案的選擇:發表於《乳腺癌研究》(BreastCancerRes)雜誌的薈萃分析顯示,伴發內臟轉移的患者接受聯合化療,能夠增加有效率(P<0、00001),延長至疾病進展時間[TTP,風險比(HR)為0、78,P<0、00001]並延長總生存期(OS,HR=0、88,P<0、001)。
在具備以下因素的情況推薦患者優先選擇聯合化療方案:有廣泛轉移(如內臟轉移);有症狀,需要快速控制病情;腫瘤進展迅速及患者的耐受性良好。
一項發表於《臨床腫瘤學雜誌》(JClinOncol)的研究對比了晚期MBC一線接受吉西他濱+紫杉醇方案(GT)與單藥紫杉醇治療的療效。該研究納入既往接受過一次蒽環類輔助或新輔助治療後區域性復發或轉移性乳腺癌,隨機分組接受GT方案(n=266)或單藥紫杉醇(n=263)治療。
結果顯示,與單藥紫杉醇組相比,GT組的中位OS延長2、8個月,HR=0、82,P=0、0489;中位TTP延長2、1個月,HR=0、70,P=0、0002。其中,內臟轉移的患者聯合治療顯著提高了疾病緩解率達60%(35、6%對21、9%,P=0、003)。
另一項針對於中國患者的臨床研究也探索了GT方案的療效。該研究納入60例中國MBC患者,常見的轉移部位中,肺轉移51、7%,腋窩淋巴結轉移28、3%,鎖骨上淋巴結轉移26、7%,骨轉移26、7%。結果顯示,接受GT方案治療患者的客觀緩解率達50%。同時,聯合方案的患者耐受性較好,3~4級不良反應可控,與同類化療藥物相比,可感知不良反應低。
此外,一線治療後的維持治療當中,GT方案也取得良好療效。KCSG-BR0702研究在GT方案一線治療6週期後未進展患者中,繼續給予GT方案維持治療。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維持治療組的中位無進展生存(PFS)期顯著延長(7、5個月對3、8個月,HR=0、73,P=0、026);6個月的PFS率也顯著提高(59、7%對36、0%,P<0、001)。對於內臟轉移的亞組患者,GT維持治療顯著降低疾病進展風險30%。
探索其他治療藥物和方案:隨著治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一些新藥物也在MBC治療當中顯示了優勢。有研究證實,艾日布林能夠延長患者OS,內臟轉移亞組也可獲益。伊沙匹隆單藥和聯合化療的臨床試驗結果也顯示其對內臟轉移的治療具有一定活性。當然,更多的藥物需要後續研究來予以探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