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科 主治醫師 張國兵

  顱內動脈瘤行介入治療的優勢是創傷小,恢復快,但是並不是說介入治療是微創治療方法,它的風險就低,顱內動脈瘤行介入治療作為一種在腦血管內操作的方法,風險也是很大的。

  顱內動脈瘤行介入治療創傷小,是指做介入治療中,患者只需要用針在股動脈處,也就是大腿穿一個小小的孔,做完之後拔掉管子,你能看到的只是米粒大小的孔,一般平躺12小時,腿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比起外科手術來,那創傷小了很多很多,患者恢復起來也就很快了。

  像一般沒有出血的動脈瘤,做完介入手術後,過了12小時就可以下床活動,觀察一兩天,沒有什麼異常就可以出院。所以說創傷小,恢復快。但是,顱內動脈瘤行介入治療也是在腦血管內操作,一旦發生意外,那將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比如:

  動脈瘤破裂:術者將導管導絲插入顱內動脈瘤時,有可能會刺破顱內動脈瘤的壁,造成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這是最為嚴重的併發症,如果出現,患者可能會當場死亡。同樣,如果在填塞彈簧圈的過程中,彈簧圈堵塞過也可能會導致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一般網友可能會認為,只要醫生認真,那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那就大錯特錯了,做顱內動脈瘤行栓塞手術,我可以百分之百的肯定,手術醫生絕對小心又小心,謹慎又謹慎,但是你可以相像,醫生是在一個可能只有幾個毫米的動脈瘤裡操作,而且醫生不是直接用手,而是通過一根長達一米多的管子進行操作,如果患者血管比較順,操作還方便一些;

  如果年齡比較大,血管比較彎,那可能醫生的手把管子向前移動了1釐米,而遠端的管子一點都不動,而醫生再往前移動1毫米,可能遠端的管子就會往前移動1.1釐米。嗯,本人文筆有限,可能表達不是很清楚,你可以想像你使用一根長達1米的筷子去夾距離你有1米多遠的一顆花生米吧,你能保證你每次都能夾好麼...

  腦血管痙攣:本身動脈瘤如果破裂了,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就會導致腦血管痙攣;在介入治療過程中,如果患者的血管條件不是很好,比如年齡大、動脈硬化等等,導致醫生很難把導管放在正確的位置,那反覆嘗試的過程中,會刺激血管,而血管受刺激,容易痙攣。

  血管痙攣的意思就是血管收縮,原來1個釐米的血管,可能會收縮成1個毫米,甚至沒有血流通過。輕一點,患者可能會供血不足,重一些,可能會直接引起腦梗死,就是平常說的“中風”。

  血栓栓塞:這是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發生的比較常見的問題。原因比較多,比如患者血管壁上有一個斑塊,那導管導絲從那裡過的時候,可能碰它一下,結果斑塊就掉下來,然後就會堵住某根腦血管,就“中風”了。

  以上只是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還有更多不多見的併發症。所以說,行介入治療只是創傷小,恢復快,風險還是很大的,但是一般來說,併發症比較少見,根據患者病情,有時候沒有辦法,只能搏一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