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眼科 主治醫師 陳煒

  斜視(Strabismus)

  人的眼球具有偏斜傾向,但在正常的融合功能控制下,仍能保持正位,外界物體仍能落在雙眼黃斑中心凹,而當融合被打破時,就表現出眼位的偏斜,所注視的物體不能在雙眼相對應部位成像,例如一眼在黃斑中心凹,而另一眼在中心凹之外的視網膜,當融合控制恢復時,重又保持正位,這種潛在性斜視稱為隱斜(heterophoria)。隱斜存在非常普遍,在正常人群中十分多見,但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能發展成顯斜,二者之間沒有絕對界限。當眼的視軸明顯偏斜而且不能被融合功能控制時就稱為顯斜(heterotropia)。斜視病人不可能具備完善的立體視功能(stereopsis)。如果發生在出生時或出生後早期,還常常發生弱視。

  外界物體在雙眼視網膜對應部位成像後,經大腦皮層視覺中樞融合為一個立體影象,並且與周圍環境關係明確,在三維空間中有準確定位,這被稱為雙眼單視功能(binocularsinglevisison)。雙眼單視功能分為三級,第一級為同時知覺(simrltaneousperception),雙眼能同時看到兩個不同的畫面,第二級為融合功能(fusion),雙眼將兩個大部分相同,在細節上有某些差別的影象看成一個影象,第三級為立體視(stereopsis),雙眼兩個存在視差的影象看成一個有立體感的影象。立體視是最高階的雙眼單視功能,人類賴以從事各種高階精細工作。雙眼單視功能是在出生後嬰幼兒早期逐漸發育和完善的,瞭解到這一點就能認識到為什麼兒童斜視的危害性更為嚴重。

  眼睛有六條眼外肌,四條直肌和兩條斜肌,控制著眼球的運動。眼球向任何方向的運動都必須由幾條眼外肌參與共同作用完成。每一條眼外肌在不同的情況下,可能分別起到協同肌,配偶肌和結抗肌的作用。當一條眼負肌行使主要作用使眼球向某一方向轉動時,有同一眼的其他眼外肌協助完成,這些肌肉被稱為協同肌;雙眼做同向運動時,雙眼必須有肌肉同時同向等量收縮,這一對肌肉稱為配偶肌;一隻眼中的眼外肌還有互相對抗的作用,在運動時,一條眼外肌的收縮必須伴有相對抗肌肉的放鬆,這一對肌肉被稱為拮抗肌。

  共同性斜視(concomitantstrabismus)

  一、概念

  雙眼視軸分離,並且在不同注視方向及交換注視眼時斜視角均相等。眼外肌及其支配神經無器質性病變。

  二、病因

  共同性斜視的病因至今還不是很清楚,有關的學說主要如下:

  1、解剖因素由於眼外肌發育異常或是眼的附屬器的解剖因素導致斜視。

  2、調節學說斜視的發生與眼的調節有關,遠視性屈光不正的病人為了看清目標需經高度調節而引起過度集合,常發生內斜視;相反,患有近視的病人較少需要調節因而常有集合不足,容易出現外斜視。

  3、融合機能缺陷學說雙眼視力不等,單眼視覺剝奪等因素妨礙雙眼融合,可能引起斜視。

  4、神經支配異常學說雙眼依靠集合興奮來保持雙眼視軸的平行,當集合神經衝動過強或集合中樞張力不足時,可能引起內斜視或外斜視。

  三、共同性內斜視(concomitantesotropia)

  在兒童斜視中發病率最高,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降低。

  1、先天性內斜視(congenitalesotropia)出生時或者出生後6個月(含6月)內發生的內斜視,也稱為嬰兒型內斜視(infantilecsotropia)。主要臨床特點為斜視角大,通常在40以上,視遠和視近時的斜視角大致相同並且穩定;多數病人雙眼視力相等能夠交替注視,少數表現為單眼固視;大約90%病人有輕度或中度遠視,但配戴眼鏡不能矯正眼位;眼球運動檢查時常可見到下斜肌功能增強,少數人有輕度外展不足,但不存在外展神經麻痺。

  先天性內斜視常常伴有眼球震顫(nystagmus),和分離性垂直偏斜(DVD)。

  由於發病早,先天性內斜視較之其它斜視對雙眼單視功能發育的影響更為嚴重,特別是部分單眼固視的病人,一般都會發生弱視(amblyopia)。

  治療原則是早期矯正眼位,使病兒在發育期內獲得雙眼視軸平行,建立一定程度的雙眼融合功能。儘管大多數先天性斜視沒有調節因素存在,但有少數例外,所以仍應首先散瞳檢影,並且在雙眼能夠交替注視時再手術。

  2、調節性內斜視(accommodativeesotropia)眼的調節與集合之間必須保持協調一致,一定的調節伴有相應的調節性集合,二者之間的關係用調節性集合調節(accommodative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來表示,過度的調節引起過度的集合或者一定的調節引起過強的調節性集合,而成為產生內斜視的誘因。

四、共同性外斜視(comitantexotropia)

在共同性斜視中,外斜視較內斜視發病率要低,但隨著人群的年齡增長,逐漸增高。共同性外斜視與屈光正沒有密切關係,起病較為緩慢,許多病人先經過一個明確的間歇期而後轉為恆定性外斜視。正因為這個原因,共同性外斜視病人可能保持有一定的融合功能,雙眼單視功能較內斜視病人要好。

  1、先天性外斜視(congenitalexotropia)在1歲以前發生,斜視角大而恆定,通常表現為交替注視。由於發病早,雙眼交替注視,矯正眼位後亦難獲得較好的雙眼單視功能。

  2、間歇性外斜視(intermittentexotropia)多數間歇性外斜視發生於幼兒期,在發病前可能會經過一個隱斜階段。外隱斜與內斜視交替出現,在疲勞,身體狀況不佳,精神不集中時容易表現出顯斜,遮蓋一隻眼能夠誘發出斜視。斜視角變化較大,多數病人具有同級別的雙眼單視功能。成年人可能會有視疲勞症狀,兒童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但常有一個十分特殊的表現,即在陽光下眯起一隻眼,這種畏光的表現可能不是間歇性外斜視所專有,但在間歇性外斜視的兒童最為多見。

  間歇性外外斜斜視角的檢查較一般外斜視要困難的多,除了要反覆多次檢查,還要在一天之中不同的時間檢查,要遮蓋一眼至少一小時使外斜視充分暴露,才能準確測定間歇性外斜視的斜視角。

  對於間歇性外斜視的治療存在有不同的意見,一種看法認為在間歇期病人保持有較好的雙眼單視功能,手術矯正眼位容易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另一種看法是兒童應儘量採取保守療法,因為如果手術過矯導致術後出現內斜視,對雙眼單視功能的危害將遠遠超超間歇性外斜視,故可以配戴負球鏡,加強集合衝動,在觀察眼位的過程中如果斜視不改善,而雙眼單視功能逐漸喪失,再考慮手術矯正眼位。

  3、恆定性外斜視(constantexotropia)部分病人可能先經過一個間歇期,所以保留有不同程度的雙眼單視功能,手術矯正眼位後預後較好。幼年發病者,多數為交替性注視儘管可能沒有弱視,一般不具有雙眼單視功能,也有人表現為單眼固視性外斜視,這部分病人多患有弱視。

  4、繼發生外斜視(secondaryexotropia)

  (1)內斜視手術過矯手術設計不當,手術量過大導致術後出現外斜視。

  (2)知覺性斜視(sensoryexotropia)單眼視覺障礙,例如一側無晶體眼,外傷等,使雙眼融合功能受到破壞,出現外斜視。手術治療僅為改善外觀。

外斜視的分類方法很多,為了便於手術設計,根據外展與集合視經支配異常導致看遠和看近時斜視角的差異,將共同性外斜視分為

(1)外展過強型看遠時斜視角大於看近時,至少15,AC/值高。

(2)集合不足型看近時斜視角大於看遠時至少15,AC/A值低。

(3)基本型看遠與看近時斜視角基本相等,相差不超過10,AC/A值正常。

(4)類似外展過強型初次檢查時看遠斜視角大於看近時,在遮蓋一隻眼1小時之後,看遠時斜視角與看近時相等,甚至可能小於看近時。

五、治療

對於兒童治療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消除弱視及獲得雙眼單視功能。對成人主要是改善外觀,部分病人為了消除複視,減輕視疲勞。

  1、矯正屈光不正對斜視病人首先應進行散瞳檢影,配戴時如果是內斜視伴有遠視者應全部矯正,外斜視伴有近視者同樣應予全部矯正;如果是外斜視伴有遠視者,應適當降低遠視度數,如果病人同時有弱視,應注意在保證視力前提下減少度數,散光應全部給予矯正。

  2、治療弱視對於兒童一般首先進行弱視治療,待弱視治癒後再行斜視矯正手術。

  3、非手術治療調節性內斜視應首先配戴遠視矯正眼鏡,某此間歇性外斜視病人可戴負球鏡刺激集合功能,改善眼位。術後較小度數殘餘斜視使用三稜鏡矯正。

  4、手術矯正眼位大部分外斜視最終需要手術治療,部分調節性內斜視與非調節性內斜視亦須手術矯正,對先天性內斜視的手術應儘早進行,出生後6個月時即可實施,儘可能爭取獲得雙眼單視功能的機會。兒童在弱視治癒或視力提高,雙眼視力平衡時應考慮儘早手術矯正眼位,以便獲得雙眼單視功能。成人主要目的為美容,手術應避免出現複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