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骨科 主治醫師 付喆

  Pavlik吊帶方法最早在1944年由Arnold Pavlik提出,通過保持患兒屈髖屈膝、自然外展的姿勢,使脫位的髖關節實現動態、安全的復位,復位成功率高,股骨頭壞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等併發症發生率低。

  其核心理念為:

  1、股骨頭相對於髖臼是可活動的;

  2、屈髖屈膝下外展角度更大;

  3、屈髖屈膝下復位更穩定;

  4、自身重力產生自然外展。

  復位原理

  Pavlik吊帶實現復位的過程可分為兩步:

  1、屈髖屈膝使股骨頭接觸髖臼後方,若未越過盂脣可能導致復位失敗;2)外展使內收肌緊張,以股骨頭-髖臼後壁為支點,以恥骨肌、短收肌及大收肌短頭為主的內收肌產生牽拉股骨頭向上向內(指向髖臼)的力學向量,逐步實現動態復位。

  適應症

  0~6個月嬰兒發育不良、半脫位、脫位。

  禁忌症

  Pavlik吊帶實現復位是建立在髖關節相關肌肉正常的前提下,存在肌力不平衡(如脊柱裂)、僵直(關節攣縮)、關節鬆弛(Ehler-Danlos綜合徵)等各種神經肌肉疾患時需慎用。

  治療原則

  一經診斷立即開始治療,根據臨床穩定性制定複查計劃。

  單純發育不良(Barlow):每6周複查超聲,臨床檢查穩定性,佩戴3個月若超聲或X線(5個月以上)結果正常則停止佩戴。

  臨床查體不穩定(Barlow+):每週複查超聲,穩定後每6周複查超聲,佩戴3個月以後X線結果正常則停止佩戴。

  脫位(Ortolani+/):每週複查超聲,3周後仍未復位則停止治療,改用其它方式。若成功復位複診同Barlow+患者。

  佩戴方法

  Pavlik吊帶包括三部分,分別為體部(包括胸帶、肩帶)、左腿部、右腿部。患兒安靜仰臥位。首先佩戴胸帶,正好位於乳頭連線以下,肩帶交叉在肩胛骨上繞過肩部,繫於胸前鈕釦,最後分別佩戴左右腿的吊帶,腿部近端尼龍扣置於N窩以下,遠端尼龍扣置於踝關節以上約3cm。

  連線體部和腿部,調節前部連線帶維持髖關節屈曲90-110°,俯臥位下調整後側連線帶能夠限制髖關節內收即可。恢復仰臥位,檢查髖關節外展和內收,外展由患兒下肢自身重力下垂獲得,後側帶應保持鬆弛,限制髖關節內收而不造成外展。佩戴吊帶後,根據患兒生長情況平均每2~3周需由專門人員調整吊帶。

  技術要點

  胸帶位於乳頭連線以下,太低則影響腹式呼吸。

  肩帶在背部交叉,可防止肩帶向兩側滑脫。

  小腿遠近帶分別位於踝關節以上3cmN窩以下,固定小腿全長,避免小腿外旋,實現充分曲髖。

  體部和腿部前側連線帶置於腋前線處,避免產生髖關節外旋,而前側帶小腿部位於小腿內側面,避免在正面因滑脫後造成髖關節內收。

  維持曲髖90-110°,由下肢重力造成自然外展,一般為50~60°,避免過度曲髖外展而導致的 AVN、股神經癱等併發症。

  治療結果

  短期結果

  Pavlik本人報道的Pavlik吊帶早期治療髖脫位的成功率為84.08%。隨後文獻報道的Pavlik吊帶治療髖脫位的復位成功率為61%~95% ,而半脫位或可脫位髖關節的復位成功率為94%~99%。Malkawi報道547例經Pavlik吊帶治療的髖脫位病例,89.7%在2周內復位成功,第3周為8.3%,第4周為2%。

  Grill等報道2636名DDH患者3611髖經Pavlik吊帶早期治療結果,Tonnis分級1~4復位成功率分別為95%、96%、83%及80%。Wada等報道了日本國內1994~2008年12個機構所有的完全髖脫位Pavlik早期治療結果,復位成功率穩定在81%左右。

  中期結果

  Grill等隨訪1~9年的結果顯示AVN發生率為2.38%,其中3個月以下病例AVN發生率較3個月以上病例降低一半,Tonnis分級1~4的AVN發生率分別為1.28%、2.12%、3.1%及16.4%。Cashman等對經Pavlik治療的332名DDH患者546髖平均隨訪6.5年,AVN發生率為1%, 2.4%殘餘明顯發育不良,0.9%接受手術治療。Harris等對550名DDH患者隨訪2年的結果顯示,5%殘餘發育不良。

  遠期結果

  一些研究顯示,Pavlik吊帶治療後12~24年,66.7%~83%最終臨床及影像結果優良。Takao等對Pavlik吊帶治療的DDH病例隨訪至少14年,結果顯示71.9%最終Severin結果優良,28.1%結果中差,10%發生AVN,認為3歲時OE角(股骨近端幹骺端中點為中心的CE角)小於2°預示遠期結果差。

  問題及併發症

  復位失敗

  脫位的病例約10~15%復位失敗,Pavlik吊帶治療髖脫位復位失敗的相關因素主要與治療時年齡、單雙側、脫位程度及臨床Ortolani查體有關,仍存在一定爭議。另外,還存在復位成功但不能維持穩定復位的情況,可能與韌帶鬆弛或存在阻擋復位的因素有關。

  股神經癱

  表現為患側下肢不能主動伸直膝關節、刺激足底時無明顯的踢腿反應。有研究報道股神經癱發生率為2.5%,及時去除吊帶,症狀可在數週內緩解、消失。過度屈髖造成股神經牽拉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肥胖、髖關節外展受限嚴重可能是危險因素。

  股骨頭壞死(AVN)

  最嚴重的併發症,發生率為0~30%,主要與治療初始年齡、脫位嚴重程度有關。

  吊帶佩戴不規範

  不當佩戴、吊帶大小不合適及缺少規範複查都可能導致各種併發症。未有效限制內收,可能導致復位失敗及後壁吸收。曲髖過度可能導致股神經癱或閉孔下脫位。過度外展更利於復位及穩定,但是可能增加AVN風險。

  父母依從性

  治療過程中,患兒父母的依從性包括定期複查、堅持治療及細心護理等同樣與吊帶治療結果及併發症發生有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