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熊湘明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壓升高為特徵,可伴有心臟、血管、腦和腎臟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行高血壓。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根據血壓升高水平,又進一步將高血壓分為1~3級。臨床表現有頭痛、眩暈、心悸、失眠等。

  高血壓的預後不僅與血壓升高水平有關,而且與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存在,以及靶器官損害程度等有關,對高血壓患者做心血管危險分層,將高血壓患者分為低危、中危、高危和極高危。繼發性高血壓常見於腎實性高血壓、腎血管性高血壓、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質醇增多症、主動脈狹窄等疾病。高血壓患者應及時檢測血壓、定期複查血尿常規、生化常規、心血管腎臟B超、心電圖、眼底病變等。

  中醫學認為高血壓病是由於機體陰陽平衡失調產生的結果。陰虛為本,陽亢為標,病變與五臟有關,最主要涉及心、肝、腎,在標為肝,在本為腎,臨床表現以肝腎陰虛或肝陽上亢為主要症狀。高血壓病是現代醫學的病名,中醫學雖無此病名的記載,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於中醫“頭痛”、“眩暈”等範疇。《素問・至真要大論》日:“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認為本病發生與肝有關,為從肝論治高血壓病奠定了基礎。張景嶽提出下虛致眩, “頭眩雖屬上虛,然不能無涉於下。蓋上虛者,陽中之陽虛也;下虛者,陰中之陽虛也。”朱丹溪認為:“無痰不作眩,痰因火動。”

  中醫根據患者所伴有的頭痛、頭重、眩暈、失眠等臨床症狀及舌脈等體徵,注重辨病和辨證相結合,以辨病為先,判明高血壓的病因、病變規律及轉歸預後,從辨證人手進行論治,通過調整機體陰陽的平衡,能有效改善症狀及生活質量。根據個體差異,運用辨證論治理論,因時、因地、因人的三因個體化治療,可收到滿意的臨床效果。

  高血壓的防治採取三級預防策略:一級預防是病因性預防,消除高血壓病的病因或易患因素,讓人們遠離發病的危險因素;二級預防,即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三級預防,三級預防即減少病殘或死亡,促使其恢復自理能力。要對全人群要進行健康教育,避免危險因素的產生,對高危人群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加強教育,指導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戒菸、限酒、限鹽、合理飲食、適當運動。

  西藥降壓藥物需考慮高血壓合併症,儘可能減少不良反應。根據患者的特點選擇不同機制的藥物,以達到協同降壓、減少不良反應、保護靶器官的目的。六大類降壓藥物包括利尿劑、鈣通道拮抗劑、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受體阻滯劑、受體阻滯劑。治療過程中須注意監測藥物不良反應和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及合併疾病的治療,並長期堅持治療。

  中醫治療高血壓可選擇的藥物有杞菊地黃丸、地黃飲子、天麻鉤藤飲、牛黃清心丸、牛黃降壓丸等,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如配合應用中醫傳統的一些非藥物療法,亦會取得較好效果,如鍼灸、飲食療法、氣功療法、耳穴貼壓、穴位貼敷、降壓藥枕、中藥浸腳、中醫心理療法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