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其實是大腸粘膜表面的一個“肉疙瘩”。準確一點說,大腸息肉泛指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而其中70%以上為腺瘤性息肉。
許多研究表明:某些腺瘤性息肉的癌變機會是非常高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癌變的機率會逐漸增高。從某種意義上講,大腸腺瘤是腸癌的“前傳”。
那麼,從腸息肉到腸癌,究竟有多遠?
【80%的大腸癌都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
按照病理學分類,有的大腸息肉屬於良性增生的產物,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後果。但由於肉眼看來大體相似,因此這一含意籠統不清的病名“大腸息肉”一直沿用至今。
統計表明80%的大腸癌都是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的:腺瘤性息肉患者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發性腺瘤可高出10倍甚至更多。
另外,腺瘤性息肉體積愈大,癌變機會越高;無蒂腺瘤較有蒂腺瘤癌變率高,可見將腺瘤性息肉列為癌前病變並不是空穴來風的,如果不能夠及時發現、並早些斬草除根,它們其中的一部分有朝一日就會來個“華麗轉身”,變化成可怕的腸癌。
【大腸息肉是如何“潛伏”的呢?】
多數大腸息肉患者起病時臨床上可無任何症狀,它們會默默無聞一直“潛伏”在我們的身體內,不易被察覺。
其中,一些較大的息肉也可引起腸道症狀,主要為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粘液或粘液血便,但偶有腹痛,極少數患者大便時會有腫物自肛門脫出。一些患者可有長期便血或貧血症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對息肉的診斷有提示作用。
由於大腸息肉臨床上常無症狀,即使出現某些消化道症狀如腹脹、腹瀉、便祕等也較輕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視。一般病人多以便血、大便帶血、粘液血便來就診,又常被誤診為痔瘡等肛門疾病而延誤檢查。
【腸鏡是捕獲大腸癌病變的最佳獵手】
大腸腺瘤性息肉生長緩慢,及早摘除大腸息肉對改善臨床症狀、降低大腸癌的發生意義重大。那麼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向大腸息肉“亮劍”呢?
自從電子結腸鏡應用於臨床診療之後,臨床醫師對結直腸息肉治療有了質的飛躍,具體治療方法可依據腸息肉性質而定:帶蒂的息肉和小而無蒂的息肉,均可經電子結腸鏡、在直視下用圈套電灼,或熱活檢鉗法摘除,此種方法成功率高,治療效果確切。
在做腸鏡檢查時,醫生如果發現息肉較大,一般會取一塊組織做活檢,送入病理科做病理分析。如果是小的息肉,可以通過內鏡下直接摘除的方法,就可以達到把病灶去除的目的。取下的組織,再送到病理科做病理診斷,如果診斷結果為良性,就阻斷了癌變的發生。
【手術是根治大腸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從腸鏡下取出的組織都需送入病理科進行檢驗,通過一定的程式,將其製作成病理切片。病理醫生通過病變形態的觀察,最後給出病理診斷。這份病理診斷將幫助外科醫生判斷腫瘤的性質、分期以及癌變程度,指導後續的治療方案。
可以說,病理診斷是大腸癌診斷和治療的“金標準”。
根據癌細胞侵犯的深度,大腸癌主要分為四期。
當癌細胞開始慢慢生長,但是並沒有侵犯到肌層或剛剛侵犯肌層時,這是大腸癌I期,也就是早期大腸癌。
當癌細胞侵犯越來越深入,穿透肌層到達漿膜層,但並沒有淋巴結的轉移,這是大腸癌II期。
而如果癌細胞開始轉移到淋巴結,那就是大腸癌III期。
如果癌細胞有遠處的轉移,侵犯到肝、肺等其它地方,這是大腸癌IV期,也就是晚期大腸癌。
對於沒有遠處轉移的大腸癌手術是根治大腸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即使患者存在區域性或者遠處轉移的患者,通過積極的多學科綜合治療,相當多的患者能夠達到根治的效果,而即使無法根治的患者,在合適的綜合治療下,很多患者也能夠長期帶瘤生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