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療例如抑鬱焦慮等情感性障礙或者軀體化障礙時,醫生往往會建議患者服用藥物,當然患者此時也需要服用藥物。可是出於外行不理解,來訪者往往不願意服用這類精神情感性藥物。他們這個時候會非常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擔心藥物對身體的損害,以及會對藥物依賴成癮。他們可能會仔細的閱讀藥品說明書從中找出哪怕是萬分之一的副反應發生率,然後真誠的相信自己就是那幸運的萬分之一。接著家人和朋友都開始推波助瀾,他們說快把你的那個破玩意扔倒垃圾桶裡吧,它只會讓你更糟,好好吃飯比什麼都強。偏偏在這個時候,他們自己總能在報紙或網站的最不顯眼的角落裡,找到那些由於醫生錯誤用藥導致病人更加痛苦的例子,從而重新堅定的找回身心分離的二元論觀點,認為情緒問題不可能導致身體不舒服,或者是心病就該心藥醫,最終放棄服用藥物,使得之前的一切努力付諸東流。
在這裡,我向你們保證,此類藥物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是絕對安全的,它們不會對人體造成一絲一毫的損害,也不會出現成癮性的問題。為了更好的說明這一點,我將對抑鬱,焦慮等情緒障礙以及軀體化障礙的神經機制進行簡單的說明並簡述藥物是如何起作用的。
人的神經系統有受意識支配的動物神經系統,也有不受意識支配的植物神經系統。植物神經又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自主神經控制著全身的內臟活動。我們的神經在傳遞訊號需要一些媒介,這些媒介我們稱為神經遞質。與情緒調節的神經遞質主要包括五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等幾種。其中5HT和食慾性慾攻擊性有關;NE和注意力,進取心,興趣有關;DA與快樂,獎賞有關。三種遞質同時調節情緒,認知功能,軀體疼痛感。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高壓力之下,造成長期的負性情感大量淤積,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會迅速的消耗這幾種神經遞質。神經遞質的缺少就會造成神經遞內分泌的紊亂,引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的過度反應,身體此時開始大量釋放應激激素,從而引起內臟的活動抑制或亢進,導致一系列情緒及軀體症狀。
這些症狀可能包括:
抑鬱:情緒低落、鬱悶、壓抑、苦惱、沮喪、憂愁、悲觀、愉快體驗下降、興趣減低、挫折感、壓力沉重感、自卑、自我懷疑、猶豫、後悔、反覆思慮。
焦慮:心煩、坐立不安、擔心、憂慮、害怕、恐懼。
情緒易激惹性:耐心差、易起急、怒氣大、易怒、發火、發脾氣。
慢性疲勞綜合徵:疲乏感、虛弱感、精力減退。
神經系統: 頭暈、頭痛、耳鳴、記憶力不好、注意力不集中。
睡眠障礙: 睡眠不解乏、入睡困難、多夢睡不實、早醒。
慢性疼痛: 緊張性頭痛、頸背緊張僵硬疼痛、腰痛、肌肉痠痛。
胃腸系統: 如脹氣感、餐後不適、反酸、噯氣、噁心、食慾減退、腹痛、便祕、腹瀉。
心血管系統:心慌心跳、胸悶、氣短、憋氣感、心前區不適、胸痛。
泌尿生殖系統: 尿頻、尿急、尿痛、腰痛、性慾減退、月經紊亂。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發冷、發熱、出汗、顫抖、口乾、咽部異物感。
代謝紊亂綜合徵: 血糖、血脂、尿酸、血壓。
然而不論這些症狀多麼嚴重,他們都由於情緒問題導致的功能失調,不屬於任何器質性疾病。而且這些症狀越是全身的,越是系統性的,就越能說明這是由於神經系統失調而非器質性疾病導致的各種不適。
那麼,抗抑鬱抗焦慮藥物是如何幫助我們的呢?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以百憂解為代表新一代抗抑鬱藥物的出現,開啟了心理障礙治療的新篇章。與以往的藥物相比,新一代抗抑鬱藥物以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著稱。他們通過增加人體內神經遞質的濃度,來達到減少情緒及軀體症狀的目的。事實上,抗抑鬱藥物正是為我們補充了人體中由於壓力或應激導致大量消耗的物質。這種物質是我們人體本身自然含有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把抗抑鬱藥簡單的看成是一種補藥。
所以不像平常人認為的那樣,抗抑鬱藥是不會傷害我們的大腦的。相反如果長期的處於神經遞質不足的狀態下,人就會出現認知能力下降,記性不好,愛忘事,精力差。這是由於長期處於抑鬱焦慮狀態下,導致的人大腦內的海馬體萎縮所引起的。而使用抗抑鬱藥後,人的神經遞質逐步被調節至正常水平,就會避免神經損傷,促使神經元的恢復。人們以往的這種錯誤的印象,使用精神情感類藥物會損害大腦,吃多了人就變傻了,非但不對,而且事實恰恰相反,長期處於抑鬱焦慮狀態下的人,不使用抗抑鬱藥物才會傷害大腦。
另一種流行的觀點是,西藥會損害身體,尤其是對肝腎的損害。這種觀點不是空穴來風,確實有一部分西藥會造成肝腎功能的損害。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將所有西藥一棒子打死,僅僅因為它們都來自西方。科學已經使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科學的方法。在國外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抗抑鬱藥被大量的應用於晚期癌症,腎衰,肝硬化,糖尿病等眾多器質性疾病的病人中。那麼結果這些病人有因為抗抑鬱藥的傷害作用變得更糟嗎?事實上,臨床醫生們發現,抗抑鬱藥非但沒有損害病人的身體,傷害病人的肝腎,正好相反,服用抗抑鬱藥的病人,比沒有服用抗抑鬱藥的病人承受的痛苦更少,身體的恢復能力更強。而且抗抑鬱藥甚至將癌症中化療不敏感的癌細胞轉化為化療敏感的癌細胞,從而在實質上幫助了癌症的治療。如果你想問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俗話說心情好病就好的快。
國外研究表明,抑鬱症和癌症,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風溼免疫疾病,有非常高的共病比例,導致這些身心疾病的原因本身就是人們長期在抑鬱焦慮狀態下,導致身體一直處於應激狀態,持續紊亂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干擾了身體正常激素分泌,從而導致人體內臟器官活動異常,隨著時間的慢慢積累,各種器質性疾病就找上了我們。當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由於藥物的調整逐步恢復正常,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就會增強,對於各種疾病也有了更好的抵抗和恢復能力。如果把人體比作一輛汽車的話,那處於應激狀態下的我們就想是一臺發動機高速運轉的正在行駛的汽車,如果長期這樣消耗,汽車的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壞掉。抗抑鬱藥的作用就是使這輛高速行駛的汽車停下來,休息一會,修理一下,只有這樣,這臺汽車才會更耐用,更健康。
第三種流行的觀點是,心病需要心藥醫,通過藥物幫助是一種懦弱的行為,而且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對於這種說法,我想說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它的正確之處在於,藥物確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只是為了儘快處理問題而採取的一種臨時手段。人們之所以會陷入抑鬱和焦慮狀態,是和他們的人格個性認知思維模式分不開的。當遇到問題,碰到挫折時,我們採取了怎樣的應對方式,我們對它們抱有怎樣的態度,我們內心中對我們自己及我們生活中的問題是怎樣看待的?正是這些方面的一些不協調,才導致了我們陷入了抑鬱和焦慮狀態。所以,長久根本的解決抑鬱和焦慮狀態,使我們更加有效地面對生活的方法是通過心理治療,達到內心的成長。如果想僅僅依賴藥物,那麼停藥後很容易復發,而且很多時候即便服藥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是不是這樣就我們就不需要服藥了呢?試想一個已經落水的人,拯救他的辦法不是當場教他怎樣游泳,而是先把他救上岸,縱然只有教會了他游泳才能使其避免再次落水,但在緊急情況下必須採用緊急時期的處理手段。處於抑鬱焦慮狀態的人,就像那個落水的人,他的身體正在遭受著折磨,身體機能各方面都受到侵害,而且在這種痛苦的狀態下,他根本沒有心思冷靜的思考自己。為了避免身體上的損害,也為了心理治療能夠更加有效,暫時使用藥物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在臨床研究中,也發現採用藥物治療結合心理治療的來訪者,比那些單獨使用一種方法來治療的來訪者治療的效果更好。
事實上,我之所以建議來訪者使用藥物做為必要的治療手段,並不是希望人們依賴藥物。企圖靠單純使用藥物來解決一切問題,這樣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只有心理治療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我只是希望來訪者能夠儘快走出困境,更有效的利用藥物帶給我們的好處,消除心中不必要的恐懼,只有這樣才能重拾昔日身心健康的美好生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