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人容易發生帕金森?
(1)老年人。帕金森病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40歲以前患帕金森病的非常少見,但年齡老化只是帕金森病促發因素。
(2)長期接觸殺蟲劑、除草劑或某些化工產品的人。
(3)直系親屬有帕金森病的人,約10%的帕金森患者有家族史。40歲以前就發病的患者常有家族史。
2、為什麼會得這種疾病?
目前病因仍不明,通常認為和年齡老化、遺傳以及一些神經性毒物的接觸有關。人腦中,多巴胺和乙醯膽鹼是紋狀體(一種腦結構)中最重要的兩種神經遞質,功能相互拮抗,正常人維持一種平衡狀態。而紋狀體中的多巴胺正是由黑質中的細胞所分泌的。也就是說,帕金森患者腦中的黑質變“白”,大量細胞丟失,使得多巴胺的分泌顯著降低(>80%),造成紋狀體中多巴胺濃度降低,不足以抑制乙醯膽鹼的作用,最終導致出現相關症狀。
3、這種病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帕金森病多在60歲後發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主要有四大臨床表現:
(1)靜止性震顫:首發症狀通常是一側手部的靜止性“捻丸樣”震顫。這種震顫在肢體靜止時最為顯著,在肢體執行活動時減弱,在睡眠中消失;情緒緊張或疲勞能使震顫加重。通常震顫在雙手,雙臂與雙腿最為嚴重,症狀出現的先後順序也是手部最早,腿部最遲。下頜、舌頭、前額與眼瞼也能出現震顫,但發聲不受影響。
(2)運動遲緩:動作變得愈來愈慢(動作緩慢),愈來愈少(動作過少),愈來愈難發動(動作缺失)。手指精細動作困難,寫字越來越小等。
(3)肌肉強直:有鉛管樣強直和齒輪樣強直兩種表現,後者是強直症狀和震顫的疊加。肌肉強直再加上動作過少可能促成肌肉痠痛與疲乏的感覺。面無表情,成為面具臉,口常張開,眨眼減少,可能造成與抑鬱症相混淆。
(4)姿勢步態異常:站立時頭前傾,驅幹屈曲,曲肘、伸腕,髖、膝關節略彎曲。病人發現開步很困難;步態拖曳,步距縮小,或向前衝或後衝,止步困難,出現慌張步態。行走時兩上肢沒有自然的擺動。
(5)其他症狀:講話慢、音量低、流涎、皮脂腺分泌旺盛、頑固性便祕,晚期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抑鬱症等。
4、需要做哪些檢查?
本病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輔助檢查沒有特異性。功能影像學檢查,如PET或SPECT有助於該病診斷。頭顱CT、MR檢查和血、腦脊液常規生化等檢查無特異性發現,但可以做鑑別診斷。
5、這種病可能和哪些疾病混淆?
(1)特發性震顫:多在早年起病,多為動作性震顫,無肌肉強直和運動遲緩。飲酒和服用心得安可減輕震顫。
(2)帕金森綜合症:常有明確的病因可尋,如腦外傷、卒中、病毒性腦炎、藥物、中毒等。
6、這種病的主要風險是什麼?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多數患者能夠在發病後正常工作、生活,但疾病晚期對各種療法療效均較差,由於肌肉強直、全身僵硬終至臥床不起,常常需要親人的照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雖然疾病本身不危及生命,但常常造成肺炎、骨折等多種併發症,嚴重時也會發生致命危險。
7、帕金森病飲食上有什麼注意點?
(1)要做到均衡飲,食食物多樣,愉快進餐。
(2)多吃穀類和蔬菜瓜果。
(3)經常適量吃奶類和豆類。
(4)限量吃肉類。
(5)儘量不吃肥肉、動物內臟。
(6)多飲水。
(7)服藥半小時後進餐。
8、如何心裡呵護?
帕金森病患者常有孤獨、內疚、失望、悲傷的情緒,因此要心裡呵護。
(1)寬鬆、和諧的家庭氣氛。
(2)關心同情,鼓勵支援,把抗帕金森病作為全家事。
(3)多問候、多關心、多溝通病人思想,融入家庭,融入社會。
(4)調動主動性和積極性,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強自信心、責任感和價值觀。
9、如何功能鍛鍊?
因疾病不運動,關節就象生鏽的螺絲一樣被固定,身體素質變得很差,因此日常鍛鍊對帕金森病患者很重要,散步、體操、朗讀、唱歌、游泳、太極拳及任何簡單易行的活動均有好處,讓各部位的肌肉都動起來,但要注意安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