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婦科 主治醫師 張雪莉

  近來,隨著夏季的到來天氣轉熱,在中醫門診又時常聽到許許多多如夏天不能吃中藥、吃中藥上火、吃中藥傷胃、夏天不能吃補藥、夏天中藥容易變質等等錯誤言論。有許多應該治療或正在治療的病人都盲從的終止了正常的治療,而在不知不覺中深受其害。這一類奇談怪論隨著近年來一些無知的人對中醫的發難,隨著一些所謂的懂中醫(不是中醫)的醫生對中醫的無知歪曲,隨著各種媒體充滿了打著中醫旗號的迷信虛假宣傳廣告,對中醫的曲解也越來越多。而如夏天不能吃中藥這一類的謬誤觀點和言論也會越來越多,問他們為什麼夏天不能吃中藥?回答是大家都這麼說,真讓人啼笑皆非。其實,我們只要是動一下腦子,講一下道理,問一下為什麼?這些誤己誤人的錯誤觀點就都可以撥亂反正,都清清楚楚了。
  首先從大道理上講,中醫中藥在中華大地傳承了幾千年,西醫在我國的普及應用還不到一百年。難道幾千年來我們的先人們夏天得病了不治?更何況過去越是暑夏之季,越多疫病流行,沒有中醫中藥為我們中華民族健康保駕護航,哪有中華民族的的繁衍昌盛。
  再從具體問題講,就說說夏天吃中藥會不會上火?中醫臨床辨證論治有溫法(用熱性藥祛寒)、清法(用涼性藥清熱)、補法、瀉法等諸多治法;而中藥基本藥性有寒、涼、溫、熱四氣,酸、苦、甘、辛、鹹五味。難道夏天醫生給你吃寒涼清熱藥你還能上火?中藥裡有許許多多的如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清熱利溼、清熱解暑、清頭明目、清熱利咽的有效藥物,如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板藍根、大青葉、胖大海、黃連、黃芩、黃柏、荷葉、竹葉等等,可以治療各種型別的熱病、火證。這類寒涼藥何時服用都可以清熱祛火,何來上火一說?當然,中醫的最科學之處就在於辨證論治,有是證則用是藥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臨床用藥都要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進行。如果不經辨證用錯了藥,不單單是夏天服錯了中藥天可以上火,冬天用錯了熱性藥也要上火。反之,夏天不恰當的應用了涼性藥一樣可以患寒病,導致中陽受損,脾胃虛弱,甚至損及一身之陽氣,輕則洩瀉腹痛、噁心嘔吐,甚則造成陽虛宿疾。所以,在辨證論治的指導下,如果病人夏天患了寒病,也必須用熱性藥寒者熱之,辨證準確,用藥準確,何來吃中藥上火之說?

  還有的人說夏天天氣炎熱,此時若服的藥中補陽藥多,則易上火,這根本就是個悖論,病人如果沒有陽虛,何來服補陽藥一說?而誤服補陽(熱性藥),那不只在夏天,在嚴寒冬季也一樣要上火。另外,中藥成千上萬種,(《中藥大辭典》記載中藥品種已多達12800多種,我們一般藥房常用中藥約三、四百種),常用的補陽藥才幾十種,正規中醫哪有夏季亂服補陽藥的錯誤習慣?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確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那是指夏天天氣炎熱,是人體陽氣最旺盛時,若人體素有陽虛內寒之疾,此時則治之正當其時,體內之寒邪容易祛除,陽氣容易恢復,所用之補陽散寒藥物則較之秋冬可大幅減少,而效果倍增,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另外,《黃帝內經》還有“炅則氣洩”的理論,“炅”字就是上面日晒,下面火烤,也就是說夏天暑熱當令之季,暑熱之邪最容易耗傷人體的正氣,而出現傷暑、中暑等津氣耗竭之象。臨床如果病人出現津氣耗竭的傷暑、中暑疾病,亦應當以補氣生津以固脫為治法。
  又如大家都知道的在夏天多發的胃腸型感冒(中醫稱之為暑溼外感),發病時惡寒發熱,頭痛頭重,胸膈滿悶,脘腹疼痛,上吐下瀉,在西醫腸道門診掛吊瓶三、五日不見好轉。而服用中藥之功能解表利溼、理氣和中的“藿香正氣水(丸、膠囊)”就能取得滿意的療效;甚則不足一日即愈。再如很多面板病,像我們常見的溼疹,牛皮癬,帶狀皰疹,瘡、癤、癰,蕁麻疹等等,在炎熱的夏日裡可見多發,中醫用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方法也有很好的療效。

  夏天天氣溼熱,脾胃易被溼熱所困,脾胃虛弱,食慾下降,即所謂苦夏,此時不欲食油膩,多喜清涼之食物,而較多的湯藥口味苦澀,較難下嚥,很多病人對服藥有牴觸,所以明知沒道理,也更寧可信其有。所以應該將“夏天不能喝中藥”,改成“夏天不想喝中藥”,就更準確些。
  當然,中醫臨床論治還講究“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療疾病要根據季節、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而制定的適宜的治療方法。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尤其是患者的體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這些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制定出適宜的治療方法。舉例說就是,夏天酷熱之季,如果病人患了寒病,需要用熱性藥,就要比平日劑量小一些;反之,冬天嚴寒之時,病人患了熱病,需要用寒性藥,也可比平日劑量小一些(因時制宜)。還有就是,病人平日火氣較盛,新感寒邪,治療時應用溫熱藥劑量可稍小,療程可稍短;病人平日寒氣較盛,新感火邪,治療時應用寒涼藥劑量可稍小,療程可稍短(因人制宜)。這些也是《內經》“熱無犯熱,寒無犯寒”的理論。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都是一箇中醫應該具備的基本功。
  當然,針對夏天氣候炎熱的特點,夏天服中藥也有注意事項:
  1、夏季多溼熱,脾胃虛弱,故方中應加健脾消食、化溼醒脾開胃藥,如山藥、雞內金、焦山楂、砂仁、佩蘭等。
  2、補血藥易壅滯脾胃,用量不宜過大。
  3、夏季炎熱,補陽藥應從小量開始,逐漸增加,以免過猶不及,矯枉過正。
  4、夏季暑熱,易耗氣傷陰,常見乏力多汗症狀,應注意益氣養陰,清暑洩熱,可加用太子參、五味子、麥冬、西瓜翠衣、荷葉等。
  5、夏季服用中藥最好在飲食上有所節制,最好不要在吃中藥期間吃燒烤、慎用辛熱香料之品,因為燒烤的食物容易上火,易傷陰液;而辛溫香燥之品更容易導致燥熱內盛,暗耗津精,所以應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等等發物。
  6、同時,也要忌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冷飲也要少喝,這些東西都會損傷胃氣,影響脾胃功能。
  7、要慎食大量肥甘滋膩之品 夏季易生暑溼,溼熱之邪易侵襲人體,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則易導致內外溼熱之邪夾雜,病邪難愈。
  至於還有人提出,夏天中藥容易變質?有些患者自己在家裡煎煮中藥,每天按常規煎一付藥,放在陰涼處或者放在冰箱冷藏,怎麼可能變質?另外,更多的病人都是在醫院用高壓密封煎藥機煎藥,按說明書常溫環境下可以保鮮一個月,在冰箱冷藏保鮮40到60天。現在基本家家都有冰箱,難道家裡的冰箱夏天和冬天溫度還不一樣嗎?如果再拿夏天(冰箱)溫度高說事,也確實沒有道理了。當然,如果藥液袋鼓起或者藥液變味、有氣泡時,藥液很可能已經變質,最好不要服用。
  在中醫正確辨證論治的指導下,炎炎盛夏也是治病的良機,尤其是治療寒冷性疾病,更是因時、因地、因人治療的好時節。夏天我們患病了要及時治療,更不應該耽擱一些慢性病的連續治療。不單單夏天我們患病了要及時治療,甚至連一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陽衰虛寒類病證,如肺脹、哮喘、咳嗽、關節冷痛僵硬、怕冷、慢性洩瀉、體虛易感等冬天多發的疾病,中醫也採取冬病夏治的方法,通過中藥內服、穴位貼敷等治療措施提升人體陽氣,扶陽固本,振興陽氣,祛除體內沉積之寒氣,調整人體達到陰平陽祕,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從而減少某些疾病的發作,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