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主治醫師 胡忠春

  腺性膀胱炎大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胚胎殘餘異位殘留轉化為腺性成分以及移行上皮的腺性化生所致。是臨床上較少見的一種膀胱上皮良性病變。目前病因尚未最終肯定。多數學者認為與膀胱慢性炎症結石尿路梗阻有關。也有學者認為膀胱和直腸均來源於原始生殖腔,直腸從尿生殖隔分離時,可能有胚胎殘餘遺留移位。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腺成分,腺性膀胱炎好發於膀胱頸部及三角區,可能與此有關。

        腺性膀胱炎是一種良性病變,但與膀胱癌有一定的相關性。Lu等證明ras等基因在高表達的腺性膀胱炎患者腺癌的危險性較高,提示腺性膀胱炎的形成與癌變轉化過程中可能存在相同的基因調控機制。而膀胱腺癌的臨床特點就是有腺性膀胱炎病史。由於膀胱腺癌惡性度高,預後差。故腺性膀胱炎的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有的學者認為腺性膀胱炎為良性病變,多數沒有明顯的細胞核異常,故不必所有的患者都進行灌注,只有那些有明顯核異常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可以考慮灌注化療。單純抗感染組治癒率較低,主要是因為膀胱鏡下改變難以消除,但其症狀多可改善,故可作為一般輔助治療。單純灌注化療組及開放手術組病例較少以得出確切結論。從總體治癒率看,各種治療方法療效均不甚理想,主要可能是因為沒有找到及解除其誘因。

  腺性膀胱炎的臨床表現都為非特異性的。但最為常見的是三大症狀即膀胱尿路激惹徵、血尿和排尿困難。排粘液尿者則高度提示腺性膀胱炎。確診主要依賴於膀胱鏡及活組織病理檢查。

       膀胱鏡的粘膜徵象可分六型:①乳頭狀瘤樣型(菜花樣型);②乳頭樣水腫結構型;③囊腫型(濾泡樣型);④實性絨毛樣增生型(慢性炎症或粘膜粗糙型);⑤粘膜下出血型;⑥粘膜無顯著性改變型。

       羥基喜樹鹼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用於腺性膀胱炎區域性灌注治療的常用藥物。其作用靶點,拓樸異構酶Ⅰ可使DNA雙鏈的螺旋解開,並使一條鏈暫時斷開,通過斷開的缺口完成一次解旋,斷鏈又聯結起來,它們抑制酶DNA拓樸構酶Ⅰ是通過捕獲“酶-DNA複合物”(可切斷的複合物)而實現的,使酶與DNA斷裂複合物穩定,從而干擾DNA複製,起到抗腫瘤作用,HCPT亦是細胞週期特異性藥物,主要作用於S期,在較高濃度時對核分裂有抑制作用,阻止癌細胞進入分裂期而殺死癌細胞。確定引起腺性膀胱炎的因素很重要。故清除梗阻病變、結石或其他慢性刺激的原因,可使症狀及膀胱病變完全消失。對於膀胱內區域性病灶的處理,我們認為應視為癌前病變給予積極治療。

  目前臨床上可選擇的治療方法包括尿道電切術及鐳射治療等。但在治療中TUR的應用較為受限 ,其適應症應為侷限性病灶或胱頸部病變影響排尿者 ,手術燒灼黏膜及黏膜下層 ,要求均勻、徹底 ;而對於病變範圍較廣者 ,電切效果並不滿意 ,有可能不能切淨而殘留 ,並且廣泛的電灼會加重膀胱刺激症狀 ,而且操作相對困難。對於廣泛的膀胱內病變累及三角區和胱頸 ,或已發現局部發生腺癌者 ,應行膀胱根治切除術 ,但選擇手術時應將病變範圍、病情輕重及以後的病人生活質量三方面認真加以考慮。對於不手術的病人 ,定期膀胱鏡檢查是十分必要的監視手段 ,有助於發現病變的進展及對可疑組織進行病理學監測。總體上講 ,腺性膀胱炎無論在發病機理上 ,還是在治療手段上仍需繼續加以研究探討。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