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主治醫師 陳強

  腺性膀胱炎是臨床上少見的腺性增生樣病變,其病因尚不明確,可能是由於膀胱黏膜上皮化生和胚胎殘餘發展所致,多與尿路感染有關,也有學者認為是由於膀胱感染、梗阻、結石等慢性刺激而引起的正常膀胱尿路上皮化生變化的結果。膀胱上皮受慢性刺激後基底細胞呈灶性增生形成細胞巢,並向固有層生長稱為Brunn巢,進而巢中心部退化而形成囊腔,為囊性膀胱炎,最後腔內柱狀上皮形成,即為腺性膀胱炎。有許多因素與其轉化有關。但也有學者認為近年來有關腺性膀胱炎的報道明顯增多,與膀胱腺癌的發病率不相一致。腺性膀胱炎好發於膀胱三角區,膀胱頸部及輸尿管開口周圍,根據病變形態可分為:
  1、濾泡樣水腫型,表現為片狀浸潤型的濾泡狀水腫隆起或絨毛樣增生,臨床上以此型為常見;
  2、乳頭狀瘤樣型,表現為帶蒂的乳頭狀物,黏膜充血,水腫,容易誤診為乳頭狀瘤;
  3、慢性炎症型,表現為區域性黏膜粗糙,血管紋理增多;
  4、黏膜無顯著改變型,黏膜大致正常,隨機活檢時發現,此型較易漏診。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及無痛性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Manco等報告腔內B超可用於腺性膀胱炎的診斷。B超檢查表現為膀胱壁增厚或膀胱內佔位性病變,檢出率達80%左右。肖亞軍等認為雙氧水膀胱造影有助於腺性膀胱炎和膀胱腫瘤的鑑別,儘管有以上表現,但確診主要是靠膀胱鏡加活檢。

  腺性膀胱炎的治療方法很多,有經尿道電切術,經尿道鐳射燒灼術及抗癌藥物序貫膀胱灌注等。首先應消除病因如感染,梗阻及結石等慢性刺激因素,單純抗感染治療往往療效不理想。經病檢證實為腺性膀胱炎的患者應積極採用電切或電灼術清除病灶,術後用絲裂毒素,阿毒素及羥基喜樹鹼等定期作膀胱內灌注治療,既可清除殘留病灶,又可以預防復發及惡變。本組36例患者採取經尿道電灼術加膀胱內藥物灌注治療,其中15例患者無復發,療效滿意,無嚴重併發症發生。腺性膀胱炎易復發,採用經尿道電灼術對患者創傷輕微,可反覆操作,可作為腺性膀胱炎的首選手術治療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