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卞西武

  早期沒有真正的神經內鏡,多借用其他臨床學科的內鏡進行操作,而且僅僅是用來嘗試治療腦積水,但是由於當時所用的內鏡管徑粗大,光學質量和照明差,又缺少相應手術器械,因此,手術創傷大,療效差,死亡率高

  內鏡技術作為一種診斷和治療手段,已廣泛應用於許多學科領域,其微創的特性被廣大醫師及病人所接受。由於腦部可操作的空間相對狹小,神經外科是採用內鏡技術的最後一個外科領域,但近年有較快發展。神經內鏡(neuroendoscopy)亦稱腦室鏡,可直接或輔助神經外科手術,優點是可以縮小開顱範圍,放大手術野內解剖結構影象,增強區域性光照,提高手術效果。

  1、神經內鏡的發展

  早期沒有真正的神經內鏡,多借用其他臨床學科的內鏡進行操作,而且僅僅是用來嘗試治療腦積水,但是由於當時所用的內鏡管徑粗大,光學質量和照明差,又缺少相應手術器械,因此,手術創傷大,療效差,死亡率高。

  20世紀70年代,隨著kins柱狀透鏡系統的出現,神經內鏡又進人了一個新的時期,報道應用這種內鏡技術進行腦室脈絡叢燒灼治療腦積水的手術效果較以往明顯提高,並且開始擴充套件到其他神經外科手術中。Apuzz等應用內鏡輔助觀察手術時難以直視到的鞍內病變,以及Wilis環周圍動脈瘤和退變的腰椎間盤,取得良好的手術效果。

  20世紀80年代,由於CT及MR的出現,神經外科本身進人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從傳統神經外科過渡到顯微神經外科,以及後來發展為微創神經外科。在相關科學進步帶動下,內鏡及其配套器械更新的速度明顯加快,逐步向小型、高分辨和立體放大方向發展,通過內鏡可進行照明、沖洗、吸引、止血、切割、球囊擴張、攝影和錄影等複雜操作,內鏡更便於操作;

  同時內鏡與立體定向、術中B超導向、超聲吸引以及鐳射等技術相結合,初步解決了內鏡在使用中出現的定位困難和止血差的缺點,使內鏡的治療範圍越來越廣,除了用於治療腦積水外,還常用於動脈瘤手術、橋小腦角手術、鞍區手術的觀察,以及經蝶垂體腺瘤、表皮樣囊腫、顱咽管瘤的治療。

  奧地利神經外科醫生Auer做出了突出的成績,他應用直徑為6mm的內鏡治療顱內血腫,僅在顱骨上鑽1Cm大小的骨孔,應用內鏡進行血腫的抽吸,術中藉助超聲進行血腫輔助定位,並且將鐳射用於內鏡下止血。他還將上述技術用於腦腫瘤活檢、腦內囊腫病變囊壁切除以及實性腫瘤的鐳射照射,手術均取得較好的效果,共完成內鏡手術13例,手術併發症僅佔1.6%,無手術死亡。

  近年來有學者又將超聲、立體定向、鐳射等技術同時用於內鏡手術,稱為超聲立體定向內鏡(uhrasound stereo taxic endoscopy)。德國神經外科醫生Bauer等將此技術進一步應用於腦積水、間質或腦室內囊腫、腦膿腫、腦內血腫、脊髓空洞症等疾病的治療,以及低級別膠質瘤的間質內放射治療等,手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9一1997 年共完成微創內鏡手術400餘例,手術死亡率不到1%,手術致殘率也低於3%。

  在這一時期,有學者提出了“內鏡神經外科”的概念,強調了內鏡在顯微神經外科中的重要作用,

  並且將神經內鏡操作分為4種應用方式

  ①內鏡神經外科(endoscopicneurosurge,EN)是指所有的手術操作完全是通過內鏡來完成的,需要使用專門的內鏡器械通過內鏡管腔來完成手術操作。常用於腦積水、顱內囊性病變和腦室系統病變,如三腦室底部造疹,腦室一腹腔分流失敗者可以採用。對有症狀的腦室系統發育異常(如側裂蛛網膜囊腫、腦實質內囊腫和通明隔囊腫等),可將原來封閉的囊腫與鄰近的腦室打通。

  對於腦室內的腫瘤可以在內鏡下取活檢,小的窄蒂的腫瘤(脈絡叢乳頭狀瘤、豁液囊腫)亦可以作到全切除。

  ② 內鏡輔助顯微神經外科(endoscope一assisted microneurosurge,EAM)是在顯微神經外科手術中,用內鏡完成術中難以發現的死角部位操作。對顯微鏡直視術野以外的區域進行觀察,不但能增加手術野的暴露,避免遺漏病灶,同時也減輕對腦組織的牽拉,減低手術後併發症和減輕手術後反應。用於動脈瘤夾閉術、三叉神經減壓術以及橋小腦角區膽脂瘤切除術等。

  ③內鏡控制顯微神經外科(endoscope一controlled microneurosurge琢,ECM)是在內鏡影像的導引下,借用內鏡的光源及監視系統,使用常規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器械完成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它與EAM的區別在於主要操作都是在內鏡下完成。而與EN的區別在於EN是在內鏡管道內進行手術操作,而ECM是在內鏡外進行操作。典型的ECM是神經內鏡下經單鼻孔切除垂體腺瘤,目前已成為常規手術。

  ④ 內鏡觀察(endoscopiCinspection,El)是指在神經外科操作中利用內鏡進行輔助觀察,不進行他操作。目前,主要用於顱內動脈瘤結構、橋小腦角區或其他顱底腫瘤的觀察。

  由於神經內鏡有諸多優點:

  ①增加手術野區域性照明強度;

  ②對觀察物體區域性放大;

  ③增大可視角度。Perneczky還提出了微骨窗人路(keyhole apProach) 的概念,使手術作到更加微創,更加安全。

  2、神經內鏡的應用

  神經內鏡的應用範圍與手術顯微鏡相比,神經內鏡有3個優勢:

  ①內鏡視管本身可帶有側方視角,可消除術中視野死角,使手術更加精細,效果更好;

  ②到達病變時可獲得全景化視野,對病變進行“特寫”,放大影象,辨認病變側方和周圍重要的神經與血管結構,引導切除周圍病變組織;

  ③有角度的內鏡可顯示一些手術顯微鏡無法達到的橋小腦角、基底池等角落。在神經 內鏡直視下操作,可避免盲目穿刺導致的出血。目前,神經外科應用神經內鏡主要有2種情況:一是第三腦室底造瘩、蛛網膜囊腫、腦室內微小病變、腦實質內囊性病變切除和其他神經內鏡直視下手術;二是協助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操作,把神經內鏡和顯微外科手術靈活的結合在一起,擴大顯露範圍,極大的擴充套件了神經內鏡的適應範圍。

  2.1 輔助顱內動脈瘤夾閉

  20世紀90年代,神經內鏡廣泛用於動脈瘤夾閉手術。目前,神經內鏡用於動脈瘤手術主要是採用EAM方式,即利用神經內鏡技術輔助觀察動脈瘤結構,動脈瘤與周圍血管神經關係以及觀察夾閉動脈瘤後動脈瘤夾閉是否位置合適,是否存在誤夾和夾閉不全。由於內鏡需要有清晰的術野和適當的操作空間;

  因此,神經內鏡最適合用於未破裂的動脈瘤,或是已破裂但蛛網膜下腔出血已經吸收的動脈瘤手術,尤其是深部動脈瘤的手術,它不但可以幫助術者清晰的瞭解動脈瘤結構,還可以探查到瘤蒂具體位置以及動脈瘤後壁下隱藏的穿通支血管,從而減少了對周圍腦組織、重要神經和血管的損傷,降低手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有助於病人早日康復。

  用ECM完成動脈瘤夾閉是指在顯微手術下,暴露顯示動脈瘤及其周圍結構後,採用內鏡觀察動脈瘤具體情況,然後在內鏡下完成動脈瘤的夾閉等操作。以ECM方式進行動脈瘤手術的優點是,避免過分頻繁的進行內鏡一顯微鏡的交換,根據內鏡所見的情況,選擇最佳視角來夾閉動脈瘤,減少誤夾或夾閉不全的機率。

  ECM與EAM的主要區別在於,在ECM方式下內鏡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但缺點是內鏡佔用一定的手術空間,有時會防礙進一步的手術操作,對術者有更高的要求,術者不僅有高超的顯微血管外科技術,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還要熟練的掌握內鏡操作,以及熟悉內鏡下解剖和內鏡下放大扭曲的影象。

  2.2 經單鼻孔切除垂體腺瘤

  近十年來,經單鼻孔神經內鏡下切除各類的垂體腺瘤,具有微創、併發症少、手術時間短、腫瘤切除徹底等優點。與經口鼻蝶人路相比,避免脣眼切開、鼻中隔遊離及鼻戮膜大面積剝離等鼻腔結構的損傷,減少萎縮性鼻炎、脣眼感覺缺失及牙眼萎縮等併發症。

  在狹長的腔隙孔道中操作,內鏡較顯微鏡在成像上明視訊記憶體在優勢,多角度內鏡可觀察深部術野側方情況,便於掌握腫瘤的切除情況,基本能夠將包膜內的腫瘤切除乾淨,可以減少垂體和周圍重要結構的損傷;另外,直視下止血可靠,減少術後出血的併發症。切除腦室內微小病灶利用內鏡的監視系統可輔助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在切除腦室內微小病變,如腦室和腦池病變、顱內囊性病變、腦室出血、腦膿腫等。

  神經內鏡下不僅能看清楚腦室內形態和結構,還能讓術者明確腦室內病變的位置,多發病變的數目,避免盲目操作。在腦深部病變的切除過程中,可以觀察和切除顯微手術盲區、陰影區的殘留腫瘤,對手術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