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胰外科 主治醫師 欒紹海

  超聲內鏡是醫學內鏡技術和高頻超聲技術結合的產物,即是在頂端安裝有微型超聲探頭的特殊內鏡。超聲內鏡檢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即是運用這種特殊的內鏡裝置對空腔臟器內的可疑病灶或鄰近器官結構進行腔內超聲探查的過程,通過探測髒壁各層次及鄰近臟器的病變情況,提高對病變性質與累及深度的判斷能力。

  彩色多普勒超聲內鏡(endoscopie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ECDUS)更是能夠顯示周圍區域性的血流訊號,進一步提高診斷的正確性和擴大應用範圍。高解析度的EUS顯示消化道的五層結構的能力幾乎可與顯微鏡媲美,這是MRI、CT等其它檢測技術所達不到的。超聲內鏡顯著提高了內鏡的診斷能力。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凸面線陣型超聲內鏡的誕生,介人性超聲內鏡技術隨之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超聲內鏡介導下的穿刺、引流及黏膜切除等技術。

  1、EUS介導下的穿刺技術

  (1)EUS介導下細針穿刺抽吸活檢技術

  (EUS―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這是發展較早的EUS介入技術,即用超聲內鏡觀察和追蹤穿刺的細針,對可疑病灶進行穿刺抽吸活檢,同時可結合多普勒訊號顯示血液的方向、流量與速度,提高FNA的安全性。目前較為成熟地應用在:

  ①食管旁淋巴結針吸活檢;

  ②胰腺佔位病灶針吸穿刺;

  ③縱隔腫瘤針吸穿刺;

  ④直一結腸癌根治術後吻合口周圍淋巴結穿刺活檢。Weynand等列報道EUS―FNA對胰腺腫塊的敏感性為85%,特異性為90%~100%,陽性預報率為98%~100%,陰性預報率44%~80%,準確性為75%~84%。與體外B超及CT引導下穿刺活檢比較,EUS―FNA因從腔內進行穿刺,穿刺距離較短,同時避免了皮下脂肪、腸腔空氣及腹水等因素的影響,能準確定位穿刺點,並能避開重要血管,所以成功率較高。

  Larghi等對23例經放射學檢查發現有胰腺實質性包塊的患者進行了EUS引導下Tmcut針吸活檢術,結果顯示有17/23例成功獲取了胰腺組織,總體診斷準確率為61%,在活檢成功並隨訪的16例患者中,診斷準確率為87.5%,且未出現併發症。

  新近,Will等報道1例因細針穿刺縱隔內腫大淋巴結引起縱隔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食道縱隔瘻的患者,通過超聲內鏡的介導,放置引流管,結果感染控制,瘻道閉合,避免了外科手術的介入。提示在經腔內細針穿刺活檢導致感染的病例當中,超聲內鏡引導下的介入治療因其創傷小,療效顯著,可予首先考慮。

  (2)EUS介導下細針注射技術(EUS―guidedfine needle injection,EUS―FNI)

  它是在EUS介導下將藥物或免疫製劑通過穿刺針注射到病灶區域性,以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的技術。早先,曾有學者報道在EUS引導下注射肉毒桿菌毒素治療賁門失弛緩症。在超聲內鏡顯示食管括約肌的平滑肌層後,於活檢孔道插入細針在4個不同的象限分別注射1 ml的肉毒桿菌毒素(總劑量80~100 U),治療4例患者,隨訪5―13(平均8.8)個月,吞嚥困難無1例復發,此技術的優點是可將藥物準確地注入食管壁的平滑肌層,能最大限度地阻斷神經肌肉接頭,降低複發率,減少藥物用量,從而防止因反覆注射肉毒桿菌毒素後抗毒素抗體的產生。

  Chang等5報道8例無法手術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在超聲內鏡引導下用穿刺針將異基因混合淋巴細胞培養液準確注入胰腺癌塊內,結果顯示,3例患者腫瘤縮小,中位生存期13.2(4.2~36)個月,術後出現的低熱(7/8)、胃腸道症狀(3/8)及膽紅素升高(3/8)等反應經對症處理後均得到控制。其它注射治療技術還有在EUS介導下將無水酒精等化學藥物注射到區域性腫瘤內使其壞死,從而達到切除的目的。此外,在EUS介導下用修飾病毒進行區域性注射治療晚期胰腺癌的方法也已有報道。

  (3)EUS介導下腹腔神經叢阻滯技術(EUSguided celiac plexus neurolysis,EUS-CPN)

  該技術本質上是一種EUS介導下的細針注射技術。它通過EUS的介導從腔內將化學藥物注射在腹腔神經叢,使其發生壞死,從而達到化學性切斷內臟感覺神經、緩解疼痛的目的。據報道70%~90%胰腺癌患者在第1次EUS.CPN治療後,疼痛緩解可達3個月左右。與傳統經皮穿刺方法比較,EUS―CPN從前路進針,穿刺距離短,並能避開重要血管,穿刺和注射準確性相對較高,併發症發生率很小。

  Gress等研究顯示,在10例進行EUS―CPN的患者中,有5例明顯減少了止痛劑的用量,術後平均隨訪15(8~24)周不等,40%的患者疼痛緩解時間達到8周,30%的患者達到24周。由此可見,EUS.CPN是治療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引起的

  頑固性腹痛的一項安全,有效,經濟的方法。

  (4)EUS介導下射頻切除技術(EUS―guidedradiofrequency ablation,EUS・RFA)

  該技術是在EUS引導下,將帶有射頻發生器的穿刺針刺人腫瘤組織內,然後以射頻高溫使腫瘤組織發生壞死而達到治療目的,理淪上該方法比較適用於治療較小的胰腺內分泌腫瘤及無法切除的胰腺癌的減瘤治療。Goldberg等在豬模型實驗中顯示了該技術可在正常胰腺組織中比較安全地形成侷限的、邊界清楚

  的凝固性壞死灶。除射頻能量外,通過EUS介導用放射效能量來達到切除目的方法也已經被應用於治療肛門癌。此外,尚可使用鐳射、微波、冷凍等方法進行EUS引導下的病灶切除。這些在EUS介導下進行的抗腫瘤治療必將在臨床應用中產生深刻的影響。

  2、EUS介導下的引流技術

  (1)EUS介導下胰腺假性囊引流技術(EUSguided pancreatic pseudocyst drainage)

  這項技術通過EUS的介導在假性囊腫與胃腸道間尋找最佳穿刺點進行穿刺造瘻並放置內支架,使囊腫內容物通過支架引流至胃腸道,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在假性囊腫瘤併發感染的情況下,則可以放置鼻囊引流管(nasocysticdrainage),注入抗生素沖洗囊腔,待感染控制後,再更換內支架,繼續引流使囊腫消失。目

  前,這一技術方法已較為成熟,適應證較為廣泛,只要囊腫已經成熟,囊腫壁與胃腸道壁之間的最短距離小於1cm,即使囊腫未突入胃腔造成壓迫,也可在EUS引導下行穿刺引流術。據目前已有的文獻報道,有效率在90%以上,大多數患者的假性囊腫在術後2周左右開始縮小,4個月左右消失。Giovannini等在EUS

  介導下為20例胰腺膿腫患者放置鼻囊腫引流管(2例失敗而行手術),為15例胰腺假性囊腫患者放置支架或鼻囊腫引流管。在術後6―48(平均27)個月的隨訪中,18例胰腺膿腫患者復發2例而行手術,15例胰腺假性囊腫患者復發1例。EUS介導下的引流成功率為88.5%(31/35),與傳統的外科手術方法相比較,這種方法創傷小、出血及穿孔等併發症少、療效確切,在某些選擇性病例中可以替代外科手術。

  (2)EUS介導下胰管引流技術(EUSassistedpancreatic duct drainage)

  超聲內鏡介導胰管引流也已見諸報道。Francois等在Eus介導下經胃途徑行胰管穿刺,為4例因胰管阻塞造成胰管擴張而出現疼痛症狀的慢性胰腺炎患者放置了胃-胰管支架,術中患者未發生明顯併發症,在術後平均1年的隨訪過程中,4例患者的疼痛症狀都得到了滿意的緩解。

  新近,Will等刊報道在EUS引導下將穿刺針從胃壁穿人胰管內,隨即將一導絲引人胰管內,並穿過乳頭進入十二指腸,由十二指腸鏡將其拖出,然後常規將乳頭切開重建患者對該介入操作耐受良好。以上方法對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胰管機械性阻塞並經常規乳頭置管引流治療方案失敗的患者,不失為切實可行、創傷較小的好方法。

  (3)EUS介導下膽道.十二指腸置管引流技術

  (EUS―guided bilioduodenal anastomosis)對於阻塞性黃疸,常規的減黃治療方案首選內鏡下逆行性膽胰管造影(ERCP)並置入支架。但ERCP存在10%一15%的失敗率,Giovannini等¨副開展了EUS介導下膽道.十二

  指腸置管引流術。1例阻塞性黃疽患者行常規ERCP處理失敗後,在治療性超聲內鏡(FG38x)引導下,用F針狀切開刀切開十二指腸壁進入總膽管,造影成功後拔出切開刀置人導絲,隨後將超聲內鏡更換成十二指腸鏡,置人10F塑料支架,術後膽管引流通暢,未出現明顯併發症。對於傳統的ERCP不能解決引流問題的阻塞性黃疸患者來說,這項技術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4)EUS介導下深部盆腔膿腫引流技術(EUS-guided drainage of‘deep pelvic abscesses)

  除了以上這些部位病變可以在EUS介導下進行引流外,Giovannini等¨41為12例直腸周圍/盆腔膿腫患者進行了EUS介導下的引流治療,治療過程中,未出現明顯併發症。其中9例患者成功地經直腸放置了支架,另3例只能進行抽膿治療。在隨後的6~14(平均10.6)個月的隨訪當中,8例放支架患者的膿腫得到徹底引流,支架在3―6個月後取出;只有1例患者因為膿腫過大,引流不徹底而行手術引流。3例進行抽膿治療的患者中,2例因膿腫復發而接受手術治療。因此,對於手術造成的盆腔深部膿腫,可以通過EUS介導下的引流技術來處理,從而可以避免再次外科手術介入。

  3、EUS介導下的黏膜切除技術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e―section,EMR)是食管、胃、結直腸等部位淺表病變內鏡治療的一大進展,它可以使許多患者避免手術。EMR主要用於早期食管癌、胃癌和結腸癌的治療,而EUS判斷腫瘤浸潤深度和累及的層次則是EMR的前提。Bergmann等對57例非息肉型結直腸病變患者用EUS檢測

  了病變的部位、形狀、大小和深度,並進行了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結果顯示,6l處良性病變(腺瘤)中的59處及8處惡性病變(早期癌)中的6處達到了徹底切除。在隨後的6~30(平均18)個月的隨訪過程中,59處腺瘤有2處復發,而6處早期癌無一復發。在另一項歷時4年的研究過程中,Wehrmann等為20例經小

  探頭EUS(miniprobe EUS)證實為食管黏膜下腫瘤(直徑小於4 cm)的患者行內鏡下腫瘤切除術,19例達到完全切除。除8例因出血而需內鏡下止血外,未出現其它併發症。在隨訪的1年當中,無l例復發。以上結果,顯示了EUS判斷早期消化道病變的準確性以及EUS指導下EMR治療某些消化道腫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其它技術

  Dieulafoy病是罕見的消化道嚴重出血原因之一,曾有報道病死率高達6l%。隨著內鏡應用普及及治療內鏡技術進步,內鏡下區域性治療救治迅速,Dieulafoy病死亡率明顯下降。由於EUS能清色多普勒瞭解區域性血流情況,故EUS能夠比較容易找到病灶血管,從而進行有效止血。

  曾有學者為8例疑似Dieulafoy病的患者行超聲內鏡檢查,均顯示了清晰的相對較粗的血管,4例患者接受了硬化劑注射治療,其中3例在超聲內鏡引導下進行。隨後,報道了在EUS介導下用皮圈套扎及止血夾來治療Dieulafoy病的技術。隨著EUS在Dieu-lafoy病的治療中的介入,Dieulafoy病患者的預後將繼續產生深刻變化。

  總之,目前介入性超聲內鏡技術已經在臨床上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就,相信隨著超聲內鏡及其附屬裝置的不斷更新換代、發展完善及超聲技術及醫學內鏡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日趨成熟,新的介人性超聲內鏡技術還會不斷產生,還會在臨床上繼續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介入性超聲內鏡技術的前景無限光明。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