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結直腸及肛門外科 副主任醫師 任輝

GISTs可發生於各年齡段,多發於40~70歲,中位年齡58歲。發病率男性略高於女性。本組老年實驗物件平均年齡71.6歲。GISTs病人的臨床表現有很大差異,通常表現是非特異性甚至是偶發。當腫瘤發展較大時才可能出現症狀。多數病人腫瘤直徑超過5cm時出現症狀,包括腹痛、腹部腫塊、噁心、嘔吐、厭食、體重下降。超過40%的病人由於腫瘤破裂急性出血至腸道或腹腔內[2,4]。本組腹痛、消化道出血非特異症狀分別佔62%(13/21)和46%(10/21)。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結直腸及肛門外科任輝

GISTs的最常發生於胃(60%~70%)或小腸(20%~30%),低於10%來源於食管、結腸和直腸。GISTs也可發生於腸外、網膜、腸繫膜以及腹膜後腔。DeMatteo等[4]報道了200例GISTs病人,其中胃佔39%,小腸佔32%。本組21例中胃佔57.1%,食道佔33.3%,小腸佔9.6%,與文獻報道相似。

本研究結果顯示GISTs的主要惡性指標有:核分裂像≥5/50HPF、腫瘤最大徑≥5cm及有浸潤性生長;參考指標有:含有上皮樣細胞成分、有出血、壞死以及細胞的異型性和細胞的豐富程度;而間質粘液變性、玻璃樣變性及炎細胞浸潤在良、惡性中均可發生,對診斷良、惡性無意義。良、惡性主要由組織學特點決定,與Emory等[3]報道相一致。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惡性GISTs發生於胃和小腸比發生於食道更多見,可能與這些地方的GISTs常常體積較大有關,本研究中後胃的病例最大徑為40cm。

GISTs的診斷較為困難,術前確診率低,GISTs形態多變,與平滑肌(肉)瘤、雪旺(肉)瘤鑑別困難。隨著免疫組織化學及電鏡的應用,臨床和病理學家正在重新認識GISTs。Miettien等[1]將GISTs定義為胃腸道除外平滑肌腫瘤、神經鞘瘤及神經纖維瘤的細胞且表達CD117的梭形、上皮樣或多形性的間質來源的腫瘤。CD117是c-kit原癌基因的蛋白產物,為酪氨酸激酶生長因子受體,屬免疫球蛋白超家屬成員。c-kit基因的活化“開關”開放,自動磷酸化隨即產生,啟用相關細胞的生長和生存。免疫組化研究表明,GISTs均表達CD117,而平滑肌瘤和神經鞘瘤不表達[5,6]。本研究採用CD117、CD34等一組抗體標記腫瘤細胞,顯示老年GISTs患者CD117、CD34、VIM多呈陽性表達,而SMA和S-100蛋白僅各有1例表達,反映腫瘤細胞抗原表達與腫瘤本身的組織型別有關。CD34為原始造血組織分化抗原,文獻報道CD34在GISTs中亦有極高的陽性表達率,但少數CD34表達陰性的GISTs中CD117多陽性,提示CD117較CD34更敏感。CD117敏感性高且特異性強,是診斷和鑑別診斷的關鍵指標,是GISTs的“金標準”[7]。部分GISTs表達SMA、S-100蛋白被認為該腫瘤具有向平滑肌或神經分化的特點。

免疫表型主要表明細胞的分化程度或方向,免疫染色結果與部位、大小、細胞密度無關,與GISTs的生物學行為之間尚未證實存在必然的關係,良、惡性GISTs的免疫表型基本相同[2]。本組資料中CD117、CD34、SMA及S-100蛋白表達率與腫瘤良、惡性均無明顯關係。因此,目前免疫表型特徵並不作為GISTs良、惡性的判斷指標。

GISTs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要方法。手術方式決定於腫瘤大小、部位和術中冰凍切片結果等。因為GISTs不像胃腸道腺癌,很少轉移到淋巴結,切除方法以區域性切除為主,切緣距腫瘤邊緣2~3cm即可,無需淋巴結清掃。本組21例中只有3例發現區域性淋巴結腫大,而病理檢查均為反應性增生。若疑為惡性,切除範圍應擴大,有周圍臟器浸潤的,應聯合臟器切除。如有單個肝轉移可作相應肝段切除,如有淋巴結轉移則行清掃術。DeMatteo等[4]進行的最大一項相關的研究評價200名GISTs病人,80名病人原發疾病完全切除,5年疾病的特異生存率為54%。基於多因素分析,腫瘤相對較大(>10cm)是與疾病特異性生存率唯一相關的負向影響因素。

放療在GISTs治療過程中沒有重要作用,化療亦未見有效的報道。對惡性間質瘤或未能切除及復發患者,可給予口服伊馬替尼(Imatinib)。伊馬替尼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錶達CD117的惡性GISTs患者有顯著療效。Croom等[8]報道147例胃腸道惡性間質瘤晚期患者,每日口服400~600mg伊馬替尼,有效率為54%,1年生存率達88%。

惡性GISTs病人的預後主要與性別、腫瘤大小及核分裂指數有關。男性、腫瘤≥10cm、分裂指數≥10/50個高倍鏡視野,預後較差[9]。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