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科 主任醫師 傅衛華

  電腦與網路成癮問題及矯正

  心理諮詢師可以從認知和行為兩個方面雙管齊下,幫助學生從對電腦和網路的沉迷中解脫出來,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把握學習和生活的節奏。

  分析成癮的原因,給予相應的指導

  使人們對電腦和網路趨之若騖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它能滿足人們心理上的種種需要,尤其是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滿足的需要。主要包括:

  認知方面的原因

  人們常常希望獲取最新、最全面的資訊,而又不必花費太多。據調查,上網者以隨意瀏覽和閱讀資訊的使用行為最多。在資訊高速公路上,人們可以通過搜尋引擎方便、迅速地查到所要想找的資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甚至是那些平日難於啟齒或難見天日的內容,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網站。

  情感交流與情感宣洩的需求

  一些人由於在現實生活中社交面太窄,或是社交羞怯或缺乏社交技巧,他們會熱衷於上網聊天,甚至希望來個“緣分的邂逅”或是“第N次親密接觸”,從而與“網上知音進行觀念上的溝通和情感上的交流,獲得安慰、支援,宣洩平時壓抑的情緒”。例如一位女性說:“在網上,我會主動與我不認識的男士說話,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而我所需要的僅僅是鍵入兩個字母‘Hi’。”一些在現實生活中獨來獨往、顯得孤僻的人,寄希望在網上找到歸依的群體。

  自我表現與自我肯定的願望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或不敢發表自己的真實想法,但在網路上則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護下可以暢所欲言,不用擔心會受到什麼審查,帶來什麼懲罰。而且你的觀點越是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響越大,迴應越多。透過文字,也許找到了更多的自信。“文學青年”們在網上如魚得水,“網路作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人們的“文學潛能”從未如此迅速、便捷而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對他們來說網路天地自由自在,可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補償作用

  由於年代、性別、職業、性格、能力、出身、區域等種種現實條件的限制,人們的許多追求、慾望只能在一個虛擬空間中通過扮演形形色色的角色才能獲得一定的滿足和心理上的補償。在網路的舞臺上,一名普通的男生可以超越時空,變成古代的大俠、殺手、美眉,或其他幾乎任何想扮演的角色。例如一名朋友很少、靦腆害羞、極不自信的男大學生,在網上游戲中成績卻是很好的,他自我感覺就象是“萬能上帝”,“遊戲的每個玩家都對我心悅誠服。而我知道這時與我較量的是智商極高的對手。這使我達到了自信頂峰”。

  內在壓力的釋放與轉移

  許多人尤其是男性,熱衷於玩電腦遊戲,其內容大部分都是充滿血腥和暴力的打鬥或戰爭,也許他們正是以這種渠道發洩潛在的攻擊、憤怒或仇恨的能量,而這些都是為社會規範或文明所不能允許的,因此他們會將內在的壓力釋放與轉移到電腦或網路上。

  一般說來,人們尋求心理需要的滿足無可非議,但如果因此過分或單純地依賴電腦和網路,就有可能本末倒置,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分不清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界限,社會適應越來越差,反過來又加劇向網路逃避,最後形成一種惡性迴圈。因此,在心理諮詢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與學生一起發掘他們對電腦、網路沉迷的原因,幫助他們認清自身的需要,並且發現滿足需要的其它途徑所在,從而擺正電腦與網路的位置,改善上網的心態。同時心理諮詢教師應給予學生相應的現實生活方面的指導。例如,通過諮詢發現學生是因為學習困難,成績不佳而喪失信心,沉溺於電腦和網路,就還需要對他進行學習方法、學習動機等方面的指導,從而幫助他重建自信,重新投入學習當中,隨著成績的進步,培養越來越濃厚的學習興趣;否則,學生仍可能厭倦、害怕枯燥的學習,又躲避進輕鬆有趣的電腦和網路的世界中。而對人際關係上有障礙的學生,就得給予人際交往技巧方面的指導。總之是要讓學生融入、適應現實生活和社會。畢竟,人不能只活在電腦和網路的世界中,它們只是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

  增強自我管理,矯正上癮行為

  為了從客觀上約束學生的行為,有的學校開始對寢室電腦實行“分級管理”,即不允許大一學生在寢室裡裝電腦,而大二、大三的學生需經審批合格後方能裝上電腦。這只是外在的管理,從根本上說學生本人要採取“自我管理”的方法增強自控能力。所謂自我管理法,是一種有效的對非期望性行為過剩的行為矯正法。與貪食、吸菸、酗酒及賭博等行為相似,對電腦和網路上癮也屬於行為過剩。以某位因沉迷於玩電腦遊戲而學習很差的學生為例,他明知平時從早到晚沉迷於電腦和上網很可能在期末成績單上多“掛幾盞紅燈”,但從電腦和網路中即時所得到的快樂和滿足令他大受強化,顧不上考慮那麼多或那麼長遠。在大學裡,學習的效果並非總是和努力的程度成正比,學習的艱辛確實常常令人望而生畏,難以堅持不懈;而且“60分萬歲”的心態使得許多學生不再像以前那樣單純地依靠學習成績來評價自己,精通電腦和網路這類熱門事物常常會令同輩刮目相看,這些因素都可能削弱學習的動機,難以強化努力學習的行為。自我管理法是讓學生控制自己的行為,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前提操縱法:

  即事先安排一些措施,影響行為的出現。在上述例子中,該學生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預防自己又坐到電腦前,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書本上。如儘量到教室自修,不留在裝有電腦的寢室裡,把所有的電腦光碟送掉或鎖起來。

  行為契約法:

  即制定一份合約,其中包括在規定時間範圍內所要達到的程度標準以及相應的強化。例如上述學生可以作一些自我約定,如果平時能做到不碰電腦,堅持白天上課,晚上自修,那麼在週末可安排幾個小時玩電腦;如果某一天違反,則該週末不得接觸電腦。

  強化和懲罰法:

  即根據自我控制完成與否進行強化或懲罰。如果該生能執行契約無誤,則獎勵自己吃一頓好的或買一件喜歡的東西;否則長跑1500米,或一動念頭就用套在手腕上的橡皮筋彈得自己痛。有條件也可請同學或家長監督自己,幫助實施強化或懲罰,如定期打電話向家長彙報近況,獲得家長的讚揚或批評;如果未能自控,要負責幫同學開啟水或打掃寢室衛生等。

  社會支援法:

  即通過行為者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人物提供行為的控制或強化。如該生可與寢室裡愛學習的同學約好,經常一起去上自修,一起討論學習問題。同時遠離那些同樣沉迷於電腦和網路的同學和朋友。

  自我指令和自我鼓勵法:

  即通過特殊的自我對話方式來影響行為。如每當該生又動了玩電腦的念頭時,就反覆自我暗示:“不行,現在不是時候!現在應該學習!等週末再說!”每當他又抵禦住了誘惑,認真學習,度過了一個充實的夜晚後,就進行自我鼓勵:“今天學得有收穫,很投入!堅持就是勝利!”

  目標的建立和自我監督法:

  目標建立包括寫下目標行為的程度、標準及其出現的時間範圍。如該生規定每日、每週的學習時間表並監督目標實施的情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