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內科 副主任醫師 張萍

  【摘要】選用經方白虎加人蔘湯加減治療消渴病40例,以觀察經方治療消渴病的臨床效果。結果在改善血糖、消除症狀方面效果滿意。

  【關鍵詞】消渴-肺胃熱盛;病機;白虎加人蔘湯

  消渴病機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上消一肺燥為主,中消一胃熱為主,下消多以陰虛或以氣陰兩虛為主。2012年筆者運用清熱益氣生津之白虎加人蔘湯加減治療消渴病上消及中消的肺胃熱盛型取得滿意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來自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共80例,均符合WHO、DPN診斷標準。採用隨機盲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48.9歲;糖尿病病程4~7年,。對照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平均50.2歲;糖尿病病程3~6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診斷標準:本組病例均符合目前國際上通用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提出的診斷標準(1999)如下:

  (1)空腹血漿葡萄糖(FPG):FPG3.9~6.0mmol/L(70~108mg/dl)為正常,6.1~6.9mmol/L(110~125mg/dl)為空腹血糖受損(IFG),≥7.0mmol/L(126mg/dl)應考慮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證實。

  (2)OGTT中2小時血漿葡萄糖(2hPG):2hPG<7.7mmol<span="">/L(139mg/dl)為正常糖耐量,7.8~<11.1mmol<span="">/L(140~199mg/dl)為IGT,≥11.1mmol/L(200mg/dl)應考慮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證實。

  (3)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糖尿病症狀+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11.1mmol/L(200mg/dl),或FPG≥7.0mmol/L(126mg/dl),或0GTT中2hPG≥11.1mmol/L(200mg/dl)。症狀不典型者,需重複一次確認,診斷才能成立。

  1.3中醫辨證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及《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3]中有關“消渴病中醫分期辨證”,選用肺胃熱盛證。其特點為:常見心煩,渴而引飲,多食善飢,大便乾結,舌苔黃燥,脈洪大。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給予糖尿病常規基礎治療,治療前對全部患者進行糖尿病教育,嚴格合理飲食,適當的運動及合理選用降糖藥或用胰島素治療。

  2.2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白虎加人蔘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知母10g、石膏(先煎)30g、甘草10g、粳米10g、人蔘10g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日2次口服,日l劑。隨證加減:口渴較重加重石膏用量,加烏梅15g,葛根15g,陰液耗傷較重,加寸冬15g,生地15g。便祕者加大黃10g,或加芒硝10g。上方15天為1個療程,一週複查血糖1次。

  3、療效觀察

  3.1觀察指標

  ①中醫症狀、體徵改善情況,根據中醫證候療效標準判定。

  ②血液標本:治療前、治療後次日早晨空腹血糖採取肘靜脈血,用於測定空腹血糖。

  ③空腹血糖:採用葡萄糖氧華酶法。

  3.2療效標準參照《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症狀基本消失,FPG≤6.1mmol/L。好轉:主要症狀及有關實驗室檢查有改善(FPG≤7.0mmol/L)。無效:經治療症狀及實驗室檢查均無改善。

  3.3治療結果

  中醫臨床證候療效:顯效28例(70%),好轉10例(25%),無效2例(5%)總有效率為95%。

  4、典型病例

  李某,男性,35歲,油田工人。該患2月前因口渴,多飲,多食曾於吉林油田總醫院診斷為2型糖尿病,給予控制飲食,格列美脲2mg早餐前口服,血糖一直控制不理想。2012年6月12來我院就診。刻診:心煩,渴而引飲,多食善飢,大便乾結,舌苔黃燥,脈洪大。查空腹血糖為9.8mmol/L,早餐後血糖15.2mmol/L,午餐後血糖15.8mmol/L,午餐後血糖14.6mmol/L,中醫診斷:消渴證屬肺胃熱盛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給予清熱益氣生津治療。方藥:白虎加人蔘湯加減:知母10g、石膏(先煎)30g、甘草10g、粳米10g、人蔘10g、葛根15g、生地15g、大黃(後下)10g。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日2次口服,日l劑。繼續口服格列美脲,上方加減治療15天,患者心煩,渴而引飲,多食善飢,症狀消失,二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空腹血糖5.5mmoL/L,餐後2小時血糖7.8mmoL/L隨訪2個月,病情穩定。

  5、討論

  祖國醫學“消渴病”屬西醫學的糖尿病範疇,是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傳統理論認為其病機為“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歷代醫家多采用益氣養陰,清熱滋陰為治療大法,消渴患者早期以燥熱為主,即肺胃熱盛症狀為主。上焦內熱。《素問.氣厥論》:“心移熱於肺,則為肺消。肺消著,飲一溲二,死不治。”胃熱。《靈樞.師傳》:“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飢。”清.汪昂《素問靈樞類篆越注.病機第三》:“胃與大腸熱結則消谷善飢”,所謂“癉成為消中”。中焦消渴,胃火即可上炎刑金,使肺津更燥,上消愈盛。由此可見,消渴的發病,上焦肺的主要病變是肺虛氣燥,不能輸布水津之氣,以致三焦結滯,腠理閉塞,肌肉失養而出現消與渴;中焦證初起胃火多屬實,胃熱蘊鬱,久則熱邪傷陰。《醫學心悟.三消》說:“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