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毛興兵

  1、膽囊術後膽道蛔蟲

  李某,男,50歲,1997年3月5日初診。曾患膽囊結石在本院行膽囊切除術。近1月右上腹間歇性疼痛,噁心,食慾不振,大便不暢,經治療效不顯,日漸加重,陣發性疼痛,發作時劇痛難忍,向右肩背及右腰部放射。查:腹平軟,右上腹壓痛明顯,肝區叩擊痛,脈弦數,舌淡,苔薄黃。

  B超示:膽囊已切除,膽道擴張,膽道蛔蟲。尿檢:紅細胞(1―2),尿膽元強陽性,膽紅素陽性。擬烏梅湯加減。處方:烏梅、茵陳各30g,黃連5g,使君子、當歸各20g,花椒8g,制附子、柴胡、川楝子、藿香、紫蘇葉、雞內金各10g,鬱金15g,甘草5g。3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服1劑疼痛緩解,3劑後症狀全消,排出蛔蟲數條。複查B超示:肝外膽管9mm,其內未見異常回聲。擬清熱利膽3劑而安。

  2、膽囊炎、膽結石、膽道蛔蟲

  牛某,女,26歲,1997年11月3日初診。近三月來右上腹隱隱作痛,向右肩背放射,口苦咽乾,納差,食油膩食物後疼痛加劇,自服消炎利膽藥效不顯。加重3天,疼痛鑽頂樣,陣發性加劇,噁心嘔吐,急來診治。

  刻診:痛苦面容,上腹部脹滿,壓痛明顯,莫菲氏徵強陽性,肝區叩擊痛陽性,並向背部放射。B超示急性膽囊炎,膽結石(泥沙樣),膽道蛔蟲。擬烏梅湯加減。處方:烏梅、蒲公英各30g,細辛、花椒、黃芩、甘草、制附子、黃連、乾薑各5g,苦楝皮、川楝子各10g,黨蔘、使君子、延胡素、茵陳各20g,當歸、白芍各15g,3劑,水煎分服。

  二診:藥後症大減,排出蛔蟲3條,膽囊區輕壓痛。複查B超示:膽道正常,膽結石(泥沙樣)、膽囊炎。仍以清熱利膽,排石中藥散劑以圖緩緩收功。

  3、膽囊炎、膽道蛔蟲

  魯某,男,50歲,1997年8月6日初診。近幾年來右上腹劇烈疼痛曾發作4次,均經治療好轉。此次發作4天,經治療無效來診。右上腹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噁心欲吐,疼痛難忍,脘腹脹悶,大便不暢,舌淡,苔薄黃,脈弦數。腹肌稍硬,莫菲氏徵強陽性,肝區叩擊痛陽性。

  B超示:膽囊炎,膽道蛔蟲。擬烏梅湯加減。處方:使君子、烏梅、茵陳各30g,黃連、花椒各5g,黃柏、當歸、附子、柴川楝子、鬱金枳殼各20g,甘草、延胡素各10g,檳榔15g,2劑,水煎分服。

  二診:藥後症狀明顯緩解,未排出蛔蟲,繼服上方去柴胡、甘草,加大黃(後下)5g,芒硝(兌服)10g,3劑,水煎服,藥後排出蛔蟲6條,後隨訪病未在復發。

  按:烏梅(丸)湯是張仲景《傷寒論》厥陰病篇主方之一。主脈證如下:“傷寒脈微而厥,膚冷,病者靜而復時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常自吐蛔”。本方有降逆,止嘔,溫胃安蛔的功用,臨床常治腸胃蛔蟲症,膽道蛔蟲症有良好療效。

  膽道蛔蟲病症狀為陣發性發作的右上腹痛,並向右肩背放射,噁心嘔吐,口苦,食慾不振,甚則疼痛劇烈難忍,用止痛藥只能暫緩,大便不暢,舌質淡苔薄黃,脈弦緊或弦滑,結合B超檢查多不誤診。本病屬於中醫脅痛,腹痛,蟲症範疇。病機為虛、實、熱錯雜,烏梅湯組方正合這一病機,故用治膽道蛔蟲病可取效。

  膽道蛔蟲病是常見的急腹症之一,且大多合併膽囊炎,膽結石膽道感染。據筆者經驗,用烏梅湯治療此病效果尚不理想,必須根據臨床表現進行辯證辨病治療,靈活化裁。

  烏梅湯的清熱利膽、理氣止痛之力尚嫌不足,應加茵陳、柴胡、川楝子等清熱利膽理氣止痛之品;溫胃之力有過而不及,故或去桂枝,或去細辛;殺蟲驅蛔之力較薄,應加使君子、苦楝皮、檳榔等。故臨證需辯證與辨病結合,師古而不泥古,根據厥陰病主證錯雜多變的特點,由常達變,隨機化裁,方能體現中醫治病的特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