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任醫師 趙偉剛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日漸增多。股骨頸是老年人骨折最常見部位之一,臨床手術治療時,常用有內固定、人工股骨頭置換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等3種方法。但是,內固定存在骨折不癒合和遠期股骨頭壞死的缺陷,人工關節置換可以避免之。老年人出現的很多各系統疾患,易造成骨折的發生,如骨質疏鬆、糖尿病、高血壓病、肺炎、心腦血管病、尿路感染等。這些疾患可以增加手術風險。因此,為避免手術風險,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要儘可能選擇簡單的手術術式。吉林省白城市醫院骨科自2004年7月至2010年6月,採用了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3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白城市醫院骨科趙偉剛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在70~86歲之間,平均(77.5±5.0)歲。從發病原因看,27例為跌倒致傷,3例為車禍致傷;新鮮骨折26例,陳舊性骨折骨不癒合4例。從合併症看,11例心電圖出現異常,9例合併高血壓病,5例合併糖尿病,4例合併慢性支氣管炎,2例合併肺氣腫2例合併冠心病,2例合併腦血管意外後遺症,1例合併老年性痴呆。入院後患肢行皮牽引術,在最短的時間內行各項術前檢查。針對患者傷前合併症及術前檢查異常的個體化特徵,及時請相關科室對合並症進行會診,並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其中,使高血壓患者血壓<160/90mmHg,糖尿病患者血糖<8.4mmol/L。同時,經過手術前評估,在無絕對手術禁忌症時儘早行手術治療。本組病例手術均在入院後3~5d施行。

1.2  手術方法

採用連續硬膜外或全麻的麻醉方法。使患者採用健側臥位,手術切口全部為髖關節後外側切口。常規方法顯露並切開髖關節囊,將股骨頭取出,用電鋸在股骨小轉子上方約1.5cm處將股骨頸截斷,近端股骨顯露後,銼磨股骨髓腔(依次用小號到大號的髓腔銼),試模,選擇適合的假體,用骨水泥槍將骨水泥注射至骨髓腔,將股骨假體植入其中,將雙極股骨頭安裝上,復位關節,頭臼匹配後,區域性沖洗,放置1根引流管於創口內,依次閉合切口,手術完畢。

1.3  術後處理

術後患肢保持中立、外展、外旋位,將軟枕放置在兩腿之間,避免患肢內收內旋。為避免感染的發生,手術開始前30min靜滴抗生素,術後繼續使用5~7d。為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後每天皮下注射5000U低分子肝素鈣,連用7~12d。1~2d後拔除引流管。術後第1d指導病人訓練踝關節主動伸屈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第2d起行訓練患肢主動功能活動,1周後可床邊站立,在助行器輔助下或家人攙扶下訓練緩慢行走,2周後訓練扶雙柺下地活動,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1.4  療效判斷標準

按Harris評分標準[1]:優90分~100分;良80分~89分;可70分~79分;差70分以下。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的觀察

本組30例患者均獲得隨訪,時間為6個月~5年,本組30例患者優20例,良7例,可2例,差1例,優良率為95.7%。隨訪X線片示髖臼外緣增生1例,髖臼底明顯磨損1例,無假體下沉,無股骨上段劈裂及假體鬆動。

2.2  術後併發症

1例腦栓塞後遺症術後第2d再次出現新的梗死病變,經內科治療4周病情穩定出院。下肢深部靜脈栓塞1例,發生在患肢小腿,經抬高患肢溶栓藥物治療痊癒。

3  討論

老年股骨頸骨折是骨科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骨折後,如何使老年患者病情儘快恢復,降低和減少併發症的出現率和死亡率,是骨科醫生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以往採用的保守治療或各種內固定手術法,但因病程長,長期臥床後易併發褥瘡、肺部和泌尿系統的感染等,骨不連和股骨頭壞死的出現率較高,限制了其臨床應用。儘管麻醉和手術技術的發展,提高了高齡患者手術的安全性。

隨著人工關節材料、工藝、技術的成熟和發展,人工關節置換術廣泛應用於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國內的研究表明[2],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首選的治療方法是人工關節置換,因其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大幅度降低死亡率,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早日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確實,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大多合併多種慢性疾患,但只要有積極的圍手術期處理做保證,患者一般均能順利治癒。所以,從目前的醫療技術水平來看,年齡已不再成為手術禁忌。也正如此,只要無其他明顯手術禁忌,術前做好全面系統的檢查和有效的內科治療,宜早期施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只要加強術中、術後監護,一般可安全渡過圍術期,保證其身心健康。

老年股骨頸骨折發生的因素之一是骨質疏鬆,如果發生骨折一般生活不能自理,會使患者出現較大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創傷和痛苦。同時,長期臥床併發褥瘡、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不僅帶來高額的醫療費用,還可以增加死亡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優勢在於快速恢復髖關節功能、早期下床活動、降低各種併發症的出現率等。麻醉和手術前應擴充血容量,採用對機體生理少干擾、少併發症的持續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少量多次給藥,持續低流量給氧,以減少手術對病人的影響。手術時,要嚴密觀察血壓變化,進行動態心電監護。

手術入路一般為髖關節後方或髖關節後外側,因其對髖部肌肉破壞少,出血量少,方便順利植入假體。因老年人一般合併骨質疏鬆,為減少髖腔擴大時出血量較多,一般只將髖腔狹窄的區域性擴大即可。假體植入其中時,髖腔應全部用骨水泥填置,尤其適宜老年患者。術後,經臨床觀察和隨訪,如假體無鬆動和下沉,療效較為滿意,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動,2~3周可下地扶拐練習功能[3]。

要合理確定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適應證:(1)年齡在70歲以上,合併較嚴重的慢性疾病,較差的手術耐受性者;(2)傷前有較小的活動量,較差的行走能力,體質量較小,而髖臼正常者;(3)傷前患肢部分功能障礙者;(4)預測患者骨折後壽命<10年者。應綜合考慮患者的個體化情況,高年齡不是人工股骨頭置換的絕對指徵,選擇半髖或全髖置換的最主要指標是患者傷前的行走能力[4]。

高齡股骨頸骨折,尤其是GardenⅢ、Ⅳ型頭下型骨折,行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後,避免了股骨頸骨折不癒合和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發生,避免了二次手術帶來的風險、痛苦和醫療費用,並可早期下床活動,早期恢復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了臥床併發症和死亡率。

有人認為,與全髖關節置換比較,半髖關節置換易出現髖臼軟骨磨損和股骨頭向髖臼中心突出移位,因此主張行全髖關節置換術。但是,由於雙極人工股骨頭以內關節運動為主時作小範圍運動,發生關節外運動時行大範圍運動,這可以明顯降低對髖臼的磨損。由於高齡老年人相對較少進行活動,有的平時行走需扶拐,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所需手術時間較短,較少的出血量,相對小的手術風險,以及較低的醫療費用,決定了採用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是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有效療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林大鵬.高齡股骨頸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術35例治療體會[J].臨床醫藥實踐,2010,19(4):180-181.

[2]王亦璁主編.骨與關節損傷[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75.

[3]王雷艦,李承華,馬洪海.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48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09,18(28):3474.

[4]楊立新,桑雙進,林劍浩等.骨水泥固定的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的中期隨訪.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09,17(18):1368-1370.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