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主要有:經血傳播、母嬰傳播、性接觸傳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觸傳播。其中母嬰傳播是我國乙肝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尤其是e抗原陽性和HBVDNA陽性的孕婦,其嬰兒感染率明顯升高。那麼這樣的乙肝媽媽能生出健康的寶寶來嗎?這常常是感染了乙肝病毒的育齡期婦女最想知道的答案。武漢協和醫院感染科魏屏
什麼是母嬰傳播?
母嬰傳播,又稱垂直傳播,包括以下三種:①宮內傳播 乙肝病毒可通過胎盤引起胎兒宮內感染,宮內感染是嬰兒出生後乙肝疫苗接種失敗的主要原因。②產程中傳播 乙肝孕婦的血、羊水、陰道分泌物中含有乙肝病毒,在分娩產程中,新生兒的面板、粘膜、胎盤或臍帶損傷,或吸入羊水、血液、陰道分泌物均可導致嬰兒感染乙肝病毒。③分娩後傳播 乙肝媽媽的乳汁中也含有乙肝病毒,嬰兒在吸吮母乳時,病毒直接經嬰兒破損的口腔粘膜侵入,引起嬰兒的感染。目前宮內感染尚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產程中傳播和分娩後傳播這二種傳播途徑是可以預防的。
有哪些措施可以阻斷母嬰傳播?
孕前 育齡期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有治療適應症,未妊娠者可應用干擾素或核苷(酸)類似物治療,並且在治療期間應採取可靠措施避孕,待抗病毒應答後停藥滿6個月方可考慮妊娠。
孕中 乙肝宮內感染主要發生在妊娠中晚期。另外孕20周後,胎盤滋養層細胞有主動從母體轉輸IgG型抗體給胎兒的功能,以妊娠後期4-6週轉運活性最明顯。有專家建議乙肝孕婦在孕期的7、8、9個月各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每次200單位,能有效降低母嬰傳播機會。也有專家對該項措施預防母嬰傳播持懷疑態度。
對HBsAg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腔穿刺,並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儘量減少新生兒暴露於母血的機會。
分娩方式不會影響母嬰傳播結果。
國內外專家還發現對於孕28周HBVDNA陽性婦女給予拉米夫定治療,能降低病毒含量以阻斷母嬰垂直傳播,減少免疫失敗發生,同時對胎兒宮內生長髮育和出生時狀態無影響,是安全有效的,但目前還缺乏大樣本及長期隨訪的資料證實。
孕後 對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後24 h內儘早(最好在出生後12 h)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乙肝疫苗,在1個月和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肝疫苗,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後12 h內先注射1針乙肝免疫球蛋白,1個月後再注射第2針乙肝免疫球蛋白,並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乙肝疫苗,間隔1和6個月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肝疫苗。
新生兒在出生12 h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後,可接受HBsAg陽性母親的哺乳。
總之,據統計未經任何阻斷措施幫助的乙肝大三陽母親,在圍生期約95%將會使乙肝病毒傳染給嬰兒,而經過正規阻斷措施幫助的母親這種可能性會低於5%的機會。不過遺憾的是任何一種阻斷方法也不能達到100%的效果。
但可以肯定的是:通過一定的阻斷措施,
乙肝媽媽是能生出健康寶寶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