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外科 主任醫師 夏家紅

  專家:戴安娜王妃原可獲救

  (倫敦訊)英國星期日電訊報指出,進行全球第一起心臟移植手術的柏納德醫生(ChristianBarnard)在即將發行的新書中表示,戴妃如果在車禍發生10分鐘內,馬上被送進醫院搶救,戴妃原本有機會活命。

  患者:一名來自黃石的擴張性心肌病患者於2004年9月26日在協和醫院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目前一切情況良好,患者生活自如,飲食起居如常,聽音樂,看小說,安然自得。而在這之前,已經被醫院下了好幾遍病危通知書,完全靠藥物維持生命。患者自己覺得,生死兩重天。哪個感覺的不一樣,莫樣說都不過份。武漢協和醫院心外科夏家紅

  以心換心,心心相映

  隨著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不斷提高,人類對心血管疾病的治療研究也不斷的深入,內外科治療水平目前已經能夠解決大多數的病種,然而大約10%以上的患者用常規的治療辦法整不好,那就只有華山一條路-----心臟移植了。

  心臟移植通俗的講,就是把患者自己不中神的心臟去掉,然後把健康的心臟放進來。手術操作本身蠻簡單,就像把進水管和出水管一接一樣的,把好心和自己的動靜脈接在一起就行了。

  以心換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人類心臟移植的研究和發展有幾十年了,真正的應用到臨床,並取得長期的存活也就是這十幾年的事。不過心臟移植成功的患者手術後的療效非常好,患者就像一個正常人一樣,百事都可以做,那還真是心心相映,好的很。

  心臟移植好,配型是關鍵

  前面講了,心臟移植的手術好做,就是手術後難辦。其原因就是排斥反應。人體有一個很大的餓特點,就是隻認識和接受自己的東西,不喜歡別人的東西,一旦別人的心臟放進來了,人體其他的組織和器官就會想辦法把這個心臟殺死,排斥掉,這就是所謂的排斥反應。如果排斥反應不處理好,移植手術就是白做了的。

  解決排斥反應的第一關就是配型配好。簡單的講,就是找一個跟自己蠻相象的心臟,儘量讓自己其他的組織和器官分辨不出來。目前對心臟移植配型的觀念還有分歧,比較經典的看法是血型相符,淋巴毒試驗陰性,自身組織相容性抗原位點接近,最好是越相同越好。當然,完全相同的心臟配型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目前供體來源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只要能夠找到25%的相同點就很不錯了。剩下的工作就交給抗排斥反應的藥物來控制。

  兒童心臟移植嚴重心臟病患兒的救星

  近幾十年心臟移植技術的進步,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複雜心臟病患兒接受了心臟移植並由此獲得了新生。在一些著名的心臟移植中心,新生兒的心臟移植五年存活率已達到80%,心臟移植已經成為嚴重心臟病患兒的救星。

  成功的心臟移植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供體和受體的血型要相配。在歐美國家,血型以“O”型居多,即使這樣,有限的“O”型血供體心臟,仍然滿足不了眾多患兒的需求。而且一旦出現較為少見的“A”血型或“AB”血型的心臟供體也往往因為血型不合而白白浪費了。嬰兒心臟移植目前的主要困難在於缺乏合適的供體,許多患兒因找不到供體而在無奈的等待中過早地離開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ABO血型系統不合的供體與受體之間的器官移植一直是心臟移植的禁忌,這是因為受體(即宿主)的免疫系統會對移植物記憶體在的供體血型抗原產生一系列的免疫反應,此反應因為發生在宿主接受移植物之後的較短的時間內,故稱之為超急性免疫排斥。

  新生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12-14月齡時才產生較高水平的血型抗體。而且,在這段時間裡,嬰兒也缺乏激發超急性免疫排斥所需的補體(一種參與免疫反應的分子)水平。因此,在嬰兒早期,血型不合的供-受體之間行心臟移植是可行的。

  最近加拿大的一個研究小組對能否在血型不合的供-受體間移植心臟做了研究。他們比較了心臟病患兒在接受ABO血型相合的心臟或不合的心臟移植後的超急性移植排斥的發生率。這20名嬰兒均在出生4小時至14月齡之間,均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其中10例接受ABO血型相配的供體心臟移植,其餘10例則接受ABO血型不合的心臟移植。結果發現,除了兩例患兒因為其它原因早期死亡以外,80%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心臟移植後存活。隨訪期為11個月至4.6年,在此期間未發現有超急性排斥的發生,也未發現與血型不合有關的疾病的發生。看來,ABO血型不合的嬰兒心臟移植只要在嬰兒早期即產生血型抗體之前進行是安全的。

  面對有限的供體心臟,此研究又能給那些焦急等待合適供體心臟的心臟病患兒及家長帶來多少的希望和欣慰!

  心臟移植,想說愛你不容易

  心臟移植雖然已經成為危重心臟病患者的常規治療手段和最後的防線,但是種種原因限制了心臟移植的廣泛應用。

  供心來源有限。即使在通過了相關法律的國家,也有大量的患者在排隊等候跟自己相象的心臟來延長自己的生命。經常有患者等不到這一天的到來而撒手塵寰。在沒有相關法律的國家就只有通過有血緣關係的親屬捐贈等方法。腎臟有兩個,捐一個無所謂,但心臟只有一個。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供心的儲存時間有限。在現有的儲存手段下,活體心臟只能在4至6個小時內保持可移植的健康狀態,這使得全球每年有超過1萬名需要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病人因捐贈的活體心臟在運輸路途中已喪失活性而死在絕望的等待中。可喜的是,美國匹茲堡大學器官捐贈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新聞釋出會宣佈,他們發明了一種新型儲存活體心臟的裝置。這種裝置使得活體心臟在離開人體後可在12個小時內持續跳動並保持有效活性。這一儲存時間比目前的極限儲存時間整整延長了6個小時。這對正常人而言毫不起眼的6個小時對正在手術檯上等待捐贈心臟的病人來說意味意著延續生命的希望。據報道,這種新型儲存方法名為行動式器官儲存體系(POPS),其工作原理是將捐贈的活體心臟放置在模擬的人體環境中。新鮮的血液,氧氣照常流經心臟的各血管和心室,使之在模擬條件下繼續收縮跳動,從而保持活性。

  費用昂貴。即使在美國等醫療保險制度十分完善的國家,心臟移植也是高消費。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心臟移植則更是讓絕大數患者望而卻步。不僅手術費用上10萬圓,手術以後每月上千圓的抗排斥反應藥費,也蠻嚇人。當然,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髮展,各類法律和制度的不斷完善,心臟移植一定會成為一種老百姓大眾化的治療手段。

  搞笑一則:

  約翰遜嘲笑共和黨政敵說:

  “有一位老人需要做心臟移植手術。有三顆心臟可供選擇,一顆是18歲運動員的,第二顆是19歲舞蹈家的,第三顆是75歲銀行家的。這位病人詢問銀行家的政見,得知他是一位共和黨人。瞭解這一點後,這位病人選擇了銀行家的心臟。

  “移植手術相當成功。人們問他為什麼他寧願選擇75歲老人的心臟,而不要充滿生氣的年輕人心臟,他說:‘我需要一顆我知道從未用過的心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