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生殖醫學中心 主任醫師 楊菁

  好不容易攢下了票子、房子、車子,為寶寶的到來準備好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可左等右等,殷切期盼的寶寶就是遲遲不肯到來。目前在我國2.3億育齡夫婦中,存在生育問題的夫婦正以每年40萬對的速度增加。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隨著環境汙染日益嚴重 ,生活節奏日趨加快,人類生育能力明顯下降。大約有10%-15%的育齡夫婦需要通過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幫助才能生育。我國不孕不育人群現狀和西方發達國家相似,大約有10%的夫婦需要通過診療才可以實現生兒育女。據報道,“試管嬰兒”日益受到追捧,省內幾家獲得開展試管嬰兒服務的醫院,申請排期做“試管嬰兒”的患者已經排到了三四個月甚至半年後,目前武漢每年實施試管嬰兒手術約3000餘例,面對“試管嬰兒”這項既耳熟卻又陌生的助孕技術,人們充滿疑問:哪些人可以“製造”試管嬰兒?它的成功率有多少?本期,我們特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楊菁教授,為您揭開 “試管嬰兒”的神祕面紗―試管嬰兒 並非人人適合做“試管嬰兒”也需十月懷胎“試管嬰兒”是在試管中孕育的嗎?其實,試管嬰兒就是將精子與卵子“請”出來,將其“會面”地點改在了體外,首次會面地點就是在試管內完成的。楊菁教授對受孕過程進行了解釋,女方先用藥物促排卵,所取的卵子從卵巢中取出來後,再從男方體內取出精子,“擇優上崗”,然後把精子、卵子一起放入實驗室的培養皿中,使卵子受精,受精卵在經過2-5天的試管培養後,再把胚胎移植回子宮裡面,使之著床、妊娠。其實試管嬰兒技術的正規名稱為“體外授精移植”(IVF-ET)。

  “試管嬰兒”並不是真正在試管里長大的嬰兒,不過是在試管裡住幾天,人們這樣稱呼也是為了簡單通俗。準確地說,在試管裡住的還不是試管嬰兒,母親的卵子和父親的精子,在試管裡培養幾天,卵子一旦受精,就在B超的監視下將受精卵送進了母親的子宮內。

  不孕不育別急著用“試管”

  許多人認為做試管嬰兒是“一試就靈”的辦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楊菁教授提醒,“試管嬰兒”是不孕患者的最後選擇,卻絕不是唯一選擇。其實真正需要通過這種人工手段得子的只佔不孕症患者的1/3左右,很多病人只需用人工授精,或是藥物進行內分泌調節,促排卵治療,或者內鏡治療。甚至僅接受排卵監測指導就可以實現生育的願望。楊菁說,由於不孕不育的原因太多,所以排查病因是很重要的,臨床上常常碰到有些病人在私人診所或是一些不具備條件的醫院花了數萬元的血汗錢之後,連病因都沒有找到,最後才輾轉來到我們這兒。

  檢查主要包括:女性性激素的化驗、子宮輸卵管造影、子宮內膜的活檢,基礎體溫測定等等及男方的精液化驗。對於排卵障礙的病人,主要根據不同的病因採取不同的促排卵治療方法。對於輸卵管的因素,爭對輸卵管的情況進行治療,對輸卵管近端阻塞和輸卵管管腔部分粘連行宮腔鏡下輸卵管口插管疏通術,而對盆腔粘連和輸卵管遠端阻塞採用腹腔鏡手術。輸卵管完全梗阻,復通機會小,才建議病人採取試管嬰兒的治療。

  43歲後慎做試管嬰兒“如果想做該手術的話,應該儘早考慮,35歲後再做成功率會大大下降。”楊菁指出,如果不育,應該儘早考慮這一手術。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女性的生育能力會不斷下降,而懷孕對心臟、腎臟和肝臟等都會造成極大的壓力。

  即使符合條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做試管嬰兒。女性生育能力隨著年齡增加逐漸降低,35歲以後卵巢功能開始退化,35歲以下的患者進行試管嬰兒的妊娠率達67%,但43歲以上的患者,妊娠率則不足5%,流產率和畸形率很高,不適宜進行試管嬰兒。專家呼籲,做試管嬰兒手術要趁年輕。輔助生殖技術也不能解決所有的不孕問題,做試管嬰兒也可能出現併發症,過了43歲的女性需慎做試管嬰兒。

  心理因素影響成功機率做一次試管,就一定能懷上寶寶嗎?“試管”前後,夫妻雙方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很重要,需要解除心理壓力,醫患之間進行交流,互相體諒和鼓勵。

  楊菁介紹,雖然“試管嬰兒”成功率正逐漸提高,但一般也在30%-40%左右,試管嬰兒不成功原因有很多,如患者的年齡、不孕年限、卵子的質量、精子的質量等;另一方面,本身做試管嬰兒環境非常重要,這些都影響試管嬰兒的成功率。

  由於需要用促排卵藥物,費用較高,卵子受精、胚胎髮育所需外界條件高,做一次試管嬰兒的平均費用大致2萬元左右,而且整個過程需要經過促排卵、檢查、胚胎孕育等未知情況。夫妻雙方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很重要,心理壓力較大的女性,她們的內分泌會受到影響,血管長期處在收縮狀態,影響了子宮、卵巢區域性的血流,神經系統的緊張會使一些神經介質釋放出現異常,造成子宮、輸卵管肌肉收縮紊亂,造成胚胎不能著床而導致治療失敗。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