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外科 主治醫師 崔現平

  胰島細胞瘤屬於胰腺內分泌腫瘤,發生率較低,在正常人群中的發病率為4/100000,起源於胰腺的胰島細胞,主要分泌胰島素,然而隨著免疫組織化學方法的應用,實際上許多腫瘤是呈混合性的,來源於胰島的不同細胞,分泌多種激素,但以其中某一種為主,其他激素因量少或無顯著活性而不引起臨床症狀,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以起源於胰島的b細胞為主的腫瘤,約佔胰腺內分泌腫瘤的70%-80%,主要表現為胰島素分泌過多而發生低血糖症狀。胰島細胞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中青年多見,男性多於女性,由Whipple在20世紀30年代首先描述了胰島細胞瘤的典型症狀,也就是 Whipple三聯徵: ①自發性週期性發作性低血糖症狀,多於空腹或勞動後發作;②發作時血糖低於2. 8 mmol/L;③口服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後症狀緩解,目前仍作為診斷胰島細胞瘤的臨床標準。
  根據典型的低血糖反覆發作表現,Whipple三聯徵,發作時測血清胰島素水平較低,且與血糖比值>0.3,診斷為胰島細胞瘤並不難,但具體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臨床表現非特異性,最初多誤診為顱腦神經系統疾病,甚至精神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診治,低血糖症狀發作越來越頻繁,機體長期處於嚴重低血糖狀態,可造成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的損害。所以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重要,但胰島細胞瘤瘤體往往較小,定位診斷較困難,同時定位診斷也是手術切除的關鍵所在,因此術前對胰島細胞瘤的定位診斷十分重要。

  胰島細胞瘤的定位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過去認為胰島細胞瘤多位於胰腺的體尾部,實際胰頭、體、尾三部的發生率基本相等,而且腫瘤的大小和功能不一定呈正比關係。B超以其無創、廉價、方便、可重複操作性等優點,可發現直徑大於1cm的腫瘤,作為胰島細胞瘤的常規檢查,但B超敏感性低,特別是腫瘤瘤體較小,加之患者多肥胖,更加降低了腫瘤的檢出率。近年隨著術中超聲(Intra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 IOUS)的應用,腫瘤檢出率定位有了很大地提高,有經驗的外科醫師術中捫診和聯合應用術中B超, 可檢出位置較深的直徑小於0.5cm的微小腫瘤,不僅可尋找和定位腫瘤, 排除或發現多發性腫瘤, 而且可顯示腫瘤與胰管、膽管、門靜脈和腸繫膜上靜脈之間的關係,有利於選擇切除腫瘤的入路,減少術中出血和膽胰管損傷,預防術後嚴重的膽胰漏,術中超聲的臨床應用價值越來越大,對於那些術前影像學檢查仍不能定位診斷,但胰島細胞瘤定性診斷明確的患者,顯得更為重要。CT和MRI對胰島細胞瘤發現陽性率較高,國內大宗病例統計顯示B 超、CT 和MRI的陽性率分別為33. 5 % , 45. 8 % , 59. 5 %。利用CT的薄層(2mm)掃描和對比劑強化分期掃描可明顯增加腫瘤的檢出率,有明顯的增強效應,表現為均勻或環狀強化,為胰島細胞瘤較為特徵的表現。MRI檢查示應用其不同的序列聯合動態增強掃描同樣可利於腫瘤的定位診斷。上述方法均為無創性檢查,在臨床上應得到充分的應用和發揮,使腫瘤得到最佳的定位診斷。侵入性檢查方法有選擇性動脈造影(DSA)、經皮肝穿刺門靜脈置管分段取血測定胰島素(PTPC)、選擇性動脈鈣刺激靜脈採血測胰島素(ASVS) 等,它們的定位診斷陽性率較非侵入性檢查明顯提高,但因其操作的複雜性和有創性,臨床上廣泛應用受到限制。Hashimoto等認為對胰島細胞瘤過多的術前定位檢查並不必要,只要臨床表現典型,診斷明確,可直接行手術探查聯合術中超聲對腫瘤做出定位診斷同時手術切除,但是我們認為術前應儘量爭取準確定位, 以避免手術的盲目性,加之隨著目前影像學技術的不斷提高,選用合理的檢查方式,或者聯合應用相互補充印證,對胰島細胞瘤的術前定位並非相當大的難度,盲切已逐漸廢棄。

  治療胰島細胞瘤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術徹底切除腫瘤,解除激素的過度分泌而緩解症狀,對於無功能的胰島細胞瘤主要是切除腫瘤後,緩解腫瘤對周圍器官的壓迫以及本身可能發生的出血、感染等而引起的症狀,更重要的是防止了腫瘤的進一步惡變和轉移。具體的手術方式根據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係而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胰島細胞瘤多具有完整的包膜,於正常的胰腺組織界限清除,絕大部分腫瘤可區域性完整切除,然後封閉胰腺創面,切除前後宜均行術中超聲檢查,特別是腫瘤深在於胰腺組織內者,進一步明確腫瘤位置,最好超聲掃描除腫瘤位置外的整個胰腺,探查有無其他遺漏腫瘤,同時確定腫瘤與主胰管等結構的關係,避免手術損傷主胰管而術後發生嚴重的胰漏。於手術前、腫瘤切除前、腫瘤切除後每15-30分鐘檢測血糖至血糖上升,同時切除腫瘤後立即送快速冰凍切片病理證實為胰腺內分泌腫瘤,並且完整切除,方可關腹。本組其中有一例患者切除腫瘤後血糖持續不升,超聲反覆掃探胰腺未發現腫瘤殘留,遂給予輸注少量葡萄糖,測血糖上升,然後再每15-30分鐘測血糖,至1.5小時,血糖水平不下降,方結束手術,術後檢測血糖未再發生低血糖。這裡需要提出的是術中快速冰凍病理一般僅能判斷是否為胰腺內分泌腫瘤,術後石蠟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進一步明確腫瘤的具體性質,切除的胰島細胞瘤絕大多數呈多種神經內分泌標記物表達,其中一例患者呈8種標記物表達,單純insulin陽性表達的僅2例,也就是說臨床上單純的胰島素瘤並不多見,更常見的是以胰島素分泌為主的多種激素表達的胰島細胞瘤,所以臨床仍然表現為典型的低血糖反應。
  對於位於胰腺尾部的腫瘤可行腫瘤在內的胰腺尾端切除,然後封閉胰腺斷端,但是位於此處的腫瘤往往於與脾臟脾臟血管毗鄰甚至粘連,手術中注意保護,特別是體積較大的無功能或惡性胰島細胞瘤是,經常需要聯合脾切除,本組患者有5例聯合脾切除。位於胰頭鉤突部的胰島細胞瘤,處理最為棘手,因為此處結構複雜,血運豐富,手術易損傷主胰管、膽管以及十二指腸以及周圍血管等,而且此處損傷了主胰管一般不能自行癒合,所以手術過程中充分應用術中超聲,避免損傷上述結構,必要時行保留十二指腸的胰頭切除甚至Whipple手術。一部分腫瘤位於胰腺近頸部,或者胰腺本身較纖細,加之腫瘤深在時,完整切除腫瘤後,胰腺組織大部分缺失,超聲證實主胰管明顯損傷,甚至完全離斷,此時可將胰頭短端封閉,注意尋找胰管並確切結紮,胰腺尾側斷端與空腸行胰腸Roux-en-Y吻合,儘可能保留大部分胰腺組織,維持胰腺的內外分泌功能。
  胰島細胞瘤手術切除後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胰漏,本組病例有18例發生胰漏,發生率達28%,其中1例持續胰漏達半年之久,考慮術中可能損傷較大的胰管甚至主胰管。發生胰漏的原因除了手術損傷胰管外,還有可能就是胰腺斷端處理時過度結縫扎,導致胰腺組織壞死,脫落甚至感染,而產生胰漏。一般輕度的胰漏經過充分引流並適當抑酸抑制胰酶分泌治療後,多短期內癒合,對於不能癒合或者引流不暢的患者,則形成胰腺假性囊腫或膿腫,則在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甚至需要再次手術。為了預防胰漏,手術切除腫瘤過程中,邊切除周邊均仔細結紮小胰管、血管,然後用無創傷針線仔細封閉創面,重要的是胰腺創面放置有效的引流管,而且引流管不易過早拔除,至每日引流量少或消失,引流液澱粉酶<1500u< span="">,腹部超聲證實腹腔內胰腺周圍無積液後方能拔除,同時術後應用抑酸、抑制胰酶分泌藥物及抗生素預防感染。
  手術完整切除胰島細胞瘤後,血糖迅速上升,而且相當部分患者短時間內會有血糖明顯反跳性升高現象,本組病例達85.9%,近日一例患者術後第一日空腹血糖高達29mmol/L,經低糖用藥並應用適量胰島素,術後第15日逐漸降至正常水平。這可能是由於胰島細胞瘤長期分泌大量的胰島素,對常胰島b細胞的胰島素分泌產生抑制作用,當腫瘤切除後,胰島細胞短時間內仍處於低分泌水平狀態,在高血糖的持續刺激下,通過機體的自身調節功能,b細胞逐漸恢復正常分泌功能,從而維持機體組織細胞對糖的正常代謝和利用。而且術後血糖的恢復時間與術前病程的長短呈正相關性。術後長時間的持續高血糖狀態不利於患者的恢復,而且增加併發症的發生,所以術後高血糖時應用適當的胰島素至血糖恢復正常是必要的。
  胰島細胞瘤完整切除預後良好,複發率低,有文獻報道術後復發,主要是由多發性胰島細胞瘤的手術遺漏、手術切除不徹底以及異位的胰島細胞瘤等所致,所以術前定位診斷準確,手術中聯合術中超聲仔細探查,完整而徹底的切除腫瘤是治療胰島細胞瘤的關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