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外科 主治醫師 劉陽

  說起膽囊結石、膽囊炎,人們都不會陌生,在市民中也屬於常見的疾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膽固醇食物攝入增多,其發病率高達7%-10%。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目前在各級醫療機構包括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均可診斷膽囊結石、膽囊炎,亦可提供不同型別的治療方案。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所見,就目前關於膽囊結石、膽囊炎的診治存在的誤區總結如下:

  1、膽囊結石、膽囊炎誤診為胃病。

  膽囊和胃、十二指腸緊密相鄰,膽囊的神經支配、血液供應和胃、十二指腸的神經、血管出自相同的主幹。因此膽囊病變引起的痛覺感受經胃、十二指腸相同的感覺神經主幹傳給人的大腦,加之腹部內臟神經定位的不精確,使膽囊結石引起的上腹部疼痛很難與胃、十二指腸疾病相區別,且常用的抑酸、止痛藥對膽囊、胃、十二指腸疾病都有一定的療效,所以很多患者一直把自己的膽囊疾病當胃病治療。

  2、漏診其他嚴重疾病,膽囊結石成“替罪羊”。

  膽囊結石、膽囊炎的右上腹疼痛症狀與肝癌、結腸肝曲癌引起的腹痛非常相似,臨床上不少醫生詢問病史簡單,容易滿足於膽囊結石的診斷,依靠B超檢查發現膽囊結石即行膽囊切除手術,術中或術後才發現是肝癌或結腸癌,延誤了早期治療。因此,診斷膽囊結石需仔細與上述兩種腫瘤區分開來,以免膽囊結石成了“替罪羊”。另外,膽囊結石的急性疼痛還需與急性心肌梗塞和右側胸膜炎鑑別。

  3、“靜止型”膽囊結石“預防性”手術。

  很多人在體檢時做B超發現膽囊有一枚或多枚結石,但在日常生活中並無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症狀,無任何消化道症狀,此種膽囊結石醫學上稱為“靜止型”結石。“靜止型”膽囊結石對人無害,無需手術切除,所謂預防性切除更無理論根據。只有在膽囊結石併發膽絞痛、膽囊炎或結石導致黃疸時對人才是有害的,此時才需要治療。

  4、反覆發作的膽囊結石、膽囊炎拒不手術。

  當膽囊結石併發膽囊炎時,因膽囊發炎而失去正常的儲存和濃縮膽汁的生理功能,而有了異常的病理作用。

  第一,反覆發炎,反覆發生上腹疼痛的症狀,使人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第二,膽囊一旦發炎單靠抗生素等內科治療只能緩解症狀,暫時消炎,但由於發炎所引起的膽囊組織改變,使膽囊反覆發炎幾乎成為必然。

  因此,我們在臨床上總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病人,即一次膽囊發炎經內科保守治療緩解後頻繁發作,且發作持續時間越來越長,間隔期越來越短,症狀越來越重。

  第三,膽囊反覆發炎,嚴重時可引起膽囊壞死、膽囊穿孔。一旦發生壞死或穿孔則可引起醫學上稱之為“急性腹膜炎”的病狀,這種病狀較之單純性膽囊炎危害大的多,甚至有生命危險。

  第四,膽囊發炎時劇烈收縮將膽囊內結石擠入膽管引起膽管梗阻,此時被阻塞不能排至腸道的膽汁大量進入血液,引起醫學上稱之為“阻塞性黃疸”的症狀,還可引起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腺炎,嚴重者甚至有生命危險。

  第五,膽囊結石、膽囊炎反覆發作還有癌變可能。因此,膽囊結石只要併發急性膽囊炎或者慢性膽囊炎,原則上說只有儘早手術切除已病變的膽囊,才是最合理、最徹底的治療。

  5、濫用排石、溶石藥物。

  溶石治療歷史悠久,上世紀七十年代早期應用鵝脫氧膽酸溶石獲得成功。但口服溶石藥物不易到達膽囊作用於結石,直接將藥物注入膽囊溶石也有一定的危險性,且由於療程長,治癒率低,複發率高,副作用多,目前溶石治療已被國內外專業治療膽囊結石的醫療機構所摒棄。

  因膽囊管細長且有螺旋瓣,絕大部分病人口服排石藥物後不能將膽囊結石排出,甚至可引起膽囊頸部結石嵌頓、膽管炎、胰腺炎等嚴重後果。目前市售眾多膽酸類藥物及中成藥並沒有此種溶石作用,但仍聲稱可治療膽石,銷路很廣,其實往往並沒有效果。

  6、輕信保膽取石“新”術式。

  對於膽囊結石的治療,保膽取石術是一種已被淘汰的手術,不屬於根治性手術。膽囊內之所以長結石,還是膽囊本身有病理因素存在,即使理想地將結石取盡,病變膽囊沒有去除,結石仍將繼續生長。且會造成粘連,增加再次手術的難度。臨床上對暫不適宜接受膽囊切除術的高危人群可選用膽囊造口術作為減壓引流,待病情穩定後,仍然主張再行膽囊切除術。

  7、盲目碎石治療。

  體外液波碎石有可能將膽囊結石破碎,但因為膽囊管特殊的結構,很難將已破碎的結石完全排出膽囊,即使排出至膽管,也很難順利經過窄小膽管下端排出,反而堵塞膽總管並引起膽管炎、胰腺炎等嚴重後果。這不同於泌尿繫結石的碎石治療,因泌尿系可分泌大量的尿液,能將粉碎的結石沖刷排出體外。因此,這一治療方式現已被淘汰。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