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科 主任醫師 崔麗安

  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經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變化,特別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比如:飲食西化、快餐、燒烤、高脂高熱量高膽固醇飲食等,使愈來愈多的人被膽囊炎、膽石症――這個文明病所困擾,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確,在我國膽囊炎、膽石症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的膽囊炎都與膽石症密切相關,他們兩個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常常同時並存。下面就讓我們認識一下這個惱人的文明病――膽囊炎和膽囊結石。

  膽囊炎是指發生於膽囊部位的急性和慢性炎症,往往多合併膽囊結石、膽管結石。

  急性膽囊炎是指膽囊的急性化膿性炎症,臨床上有明顯的症狀和體徵:如發熱、右上腹疼痛和壓痛,伴噁心嘔吐,開始呈持續疼痛,逐漸加重至難以忍受,疼痛常涉及到右背、肩部,病人常坐臥不寧,彎腰打滾、出冷汗,嚴重者,還可以併發胰腺炎。劇痛或絞痛多見結石梗阻,多發生於飽餐特別是進食高脂食物後和夜間,如果結石嵌頓鬆動滑脫,梗阻解除,疼痛可立即減輕或消失。化驗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可升高,B超多見膽囊壁增厚、水腫或有膽囊腫大、膽囊結石。

  慢性膽囊炎是指膽囊的慢性遷延性炎症,有反覆發作的病史,臨床上大多數患者為慢性。開始發病症狀較輕,疼痛也不厲害,只是右上腹或上腹部(近心口窩處)脹痛或悶脹感,伴噯氣、反酸、納呆、腹脹等,常常被誤認為“胃病”,不少患者長期以“胃病”診治,療效欠佳。化驗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正常,B超多見膽囊壁毛糙、增厚、欠光滑,或有膽囊腔變窄、膽囊萎縮、膽囊結石。

  膽石症是指發生於膽道、膽囊內的結石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急慢性膽囊炎。據資料統計,膽囊炎約70%以上存在膽石症。按照結石的部位大致可分為膽囊結石、肝膽管結石(包括肝內膽管結石)和膽總管結石。發病時其臨床症狀同急、慢性膽囊炎。需要指出的是,隨著診斷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體檢及B超檢查的普遍應用,無症狀(靜石)的膽繫結石病人增多。

  導致膽囊炎、膽石病的原因很多,主要與膽汁鬱積、膽道感染、膽固醇代謝失調及寄生蟲等有關。那麼它們是怎樣發病的?膽囊的形狀像梨,貼附在肝臟內面中央部位,是儲存和濃縮膽汁的臟器。人們在吃進食物以後,通過神經反射,使膽囊收縮,膽汁通過膽道流入十二指腸,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身體過於肥胖,或是長期進食高油脂的食物、或是有代謝紊亂,神經內分泌調節障礙等,膽囊就不能正常的收縮,膽汁也就不容易流出而滯留在膽囊裡,膽汁裡的水分逐漸被吸收,使膽鹽濃縮沉積滯留足夠長時間而形成結石,同時膽鹽還會刺激膽囊粘膜引起膽囊炎。

  膽囊炎、膽石病多發於中年人,尤其是肥胖和絕經期前後的女性,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工作壓力、學習負擔的增加,特別是飲食結構的改變,發病人群逐漸擴大,並且低齡化。由於長期高脂油炸飲食、飽餐、貪涼飲冷、肥胖、精神因素等,可以導致不同程度的神經調節和代謝障礙,影響膽囊的正常收縮和舒張,使膽汁的排洩不通暢,還有絕經期的婦女,因為內分泌的改變,也常常影響膽汁的分泌和調節而誘發膽囊炎、膽石病。當然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肝病、肝硬化等由於脂代謝異常,也是膽囊炎、膽石病的高發人群。

  對於膽囊炎、膽石病的治療,需要藥物、飲食和精神調理三管齊下:

  1、藥物治療:如果是膽囊炎急性期,要及時去醫院給予抗炎對症治療,同時可配合中藥治療。對於結石嵌頓到膽囊頸部、膽管及膽囊萎縮,功能喪失等,需要外科手術治療,慢性膽囊炎可以中藥辨證論治。

  2、飲食宜禁:平常飲食一般宜進食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忌油炸、辛辣(酒)、燒烤、高脂肪(肥肉等)飲食,可以防止因膽汁大量分泌和膽囊的急劇收縮而引起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同時也可以預防膽固醇過高形成結石;適量的高蛋白飲食可以增強體質,促進修復,並可預防膽色素結石;多食一些蔬菜和五穀雜糧等高纖維素飲食,促進腸道的蠕動,保持大便通暢,中醫講“六腑以通為順”;飲食要合理,要早吃好,午餐葷素搭配,晚吃少,切記早餐不可省。另外需要平時多飲水(1500-2000ml)以稀釋膽汁。

  3、精神調理:膽囊炎、膽石病看起來是區域性病變,實際上它是一種整體狀態下的區域性病變。中醫理論認為,肝和膽互為表裡,膽的功能要通過肝的疏洩功能來完成,如果情緒不好,則肝的疏洩失調,同樣也會影響膽的收縮和排洩,不能很好地消化脂肪類食物,時間長了,就會導致膽系疾病的發生。所以調節情志,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煩躁和焦慮是十分重要的。

  最後,提醒大家,患了膽囊結石,希望藥物碎石和排石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要防患於未然,不要等到“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