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從著名歌星的自殺中,人們應該得到警示。關注抑鬱症、正確治療抑鬱症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但是筆者在臨床實踐中,仍發現許多人對抑鬱症存在認識的誤區。
誤區1:抑鬱症是思想問題
許多家屬認為抑鬱不是病,只是思想問題。一時的想不通,經勸勸就會好的,還責怪病人為何不想開點。這樣親戚朋友們輪番上陣,為其作思想工作,寄希望於解開某個心理疙瘩來治好抑鬱症,或乾脆不管,讓其自己想明白就好了。
誤區2:抑鬱症是睡眠問題
許多病人求醫主訴通常是睡不好覺,而且常常是唯一的主訴,對自己的抑鬱心情隻字不提,認為睡好了都好了,反覆要求醫生開些睡覺的藥就行了,結果吃了很多的安定類藥或安神藥也不管用。
誤區3:是心理問題
與誤區1不同的是,這類病人知道抑鬱症是種疾病,需要治療,但堅決不同意藥物治療,只是反覆地去找心理醫師。但目前大多數專家認為抑鬱症應首選藥物治療,必要時可輔以心理治療。
誤區4:抑鬱症治不好
有些病人服用短時間抗抑鬱藥(通常不到2周)後,沒有發現立竿見影的效果,於是就沒有耐心了,認為藥對其根本不起作用,不願再服抗抑鬱藥;或是多種抗抑鬱藥用後療效不好,於是就認為抑鬱症是治不好的病。
誤區5:症狀消除了就停藥
很多病人經抗抑鬱藥治療後症狀很快緩解或消除,於是立即停藥,不再看醫師,過不了多久,又出現症狀,後來用上相同劑量的原抗抑鬱藥後,發現療效沒有以前好了。
誤區6:吃藥會吃傻的
某些抗抑鬱劑有鎮靜作用,用後出現嗜睡、頭暈。於是有人就說那是吃藥吃的,不願再吃。或出現噁心、出汗等反應就立即停藥,嫌其毒副作用太大,特別是這些病人心理敏感,把說明書一看,好象什麼不良反應都會發生到自己身上一樣而不願服藥。
誤區7:抑鬱症不需要住院治療
某些家屬認為這類病人不吵不鬧,不必住院治療,特別是忌誨到精神病院治療。但對重性抑鬱症來說,因有15%的自殺率,加上抗抑鬱劑不可能短期起效往往防不勝防,最後家屬後悔莫及。
誤區8:頭痛不會是抑鬱症
某些病人頭痛或軀體疼痛不適,反覆到過多家大型綜合醫院看過,做過各種檢查,包括CT,MRI等,均查不出毛病來,但就是不敢到精神病院去看一看,不敢相信自己可能就是抑鬱症。臨床上稱為隱匿性抑鬱症或軀體形式障礙,即沒有明顯情緒低落症狀,而以軀體疼痛不適為主訴但又查不出毛病來。
誤區9:得上抑鬱症要終生服藥
有些病人認為,抗抑鬱劑要終生服用,且易形成依賴。誠然有些病人依從性不高,症狀緩解了就停藥,致抑鬱症多次復發,且治療效果也大不如從前,於是可能需要連續幾年,甚至終生服藥。但對大多數首次發作的抑鬱症病人來講,堅持6-8個月,最多2-3年是可逐漸停藥的。
誤區10:抗抑鬱藥會致躁狂
有些抗抑鬱劑是可能會轉躁,特別是病史中有抑鬱和興奮交替發作的病例,這就需要用心境穩定劑,如碳酸鋰等,適當時候還需停用抗抑鬱藥,但對單相抑鬱症病人,一般不會轉躁的。
專家意見:
抑鬱症不是思想問題,不可能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做得通,它是一種疾病,需要藥物治療輔以心理治療,睡眠問題常是其最突出的症狀,但不是全部,核心症狀是抑鬱的心境以及動力的缺乏。單純靠睡眠藥是不能起作用的,同樣心理治療可能增加病人的依從性,但主要還是得依靠抗抑鬱藥等方法治療。
藥物治療不會短期就有明顯療效,通常需2-3周時間,先是睡眠改善,後是抑鬱症狀的消除。藥物需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6-8個月,甚至2-3年,以防病情復發,當然後來藥量可適當減少。
為了減少藥物副反應,我們可根據病情和藥物特性將藥物安排在不同時段服用,不良反應一般會隨治療繼續逐漸消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