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通外科 副主任醫師 劉祺

  說起大腸癌,好多人認為離我們很遙遠。看完下面兩個病例,或許會讓你的認識有所改變。

  張小姐,27歲,可愛的小寶寶還未滿週歲。近一段時間,大便常常帶血,由於以前一直有痔瘡,張小姐認為是懷孕後痔瘡加重,沒有放在心上。直到最近,肚子越來越脹,幾天排不出大便,才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她不但有比較嚴重的痔瘡,同時還是晚期直腸癌,腸管被腫瘤組織完全堵死,手術發現盆腔已經轉移,只有腹壁造瘻,永久人工肛門排便,生活質量和壽命大打折扣。

  76歲高齡的賀老,身子骨硬朗得很,就是腸胃不太好,經常腹脹、便祕、腹瀉,開始也沒在意,老年人嘛,消化不好,便祕很正常。可是近來肚子越來越大,開始還以為是身體發福,後來賀老覺得不對勁了,大便居然有半個月沒解,平時的瀉藥也一點作用都沒有。本想再吃點藥看看,還是在兒子一再堅持下才到醫院檢查,腸鏡一看,結腸癌!手術發現肝臟已經轉移,梗阻結腸居然有碗口粗!

  張小姐與賀老的遭遇令人惋惜,實際上,絕大多數大腸癌患者都有過類似的遭遇,甚至經歷過從誤診到確診的過程,真正早期發現的少之又少。

  在認識上與大腸癌越來越近

  儘管40~60歲是腫瘤的高發年齡,但30歲以下的癌症患者已佔10%-20%,並有不斷低齡化的特點,文獻報告最年幼者僅9個月。據報道,我國大腸癌患者的發病年齡較歐美提前12-18年左右,並以直腸癌為多見,而80%以上的直腸癌位於距肛門8cm以下,只需直腸指檢就可以早期診斷,但人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大腸癌的發展較為緩慢,早期無明顯症狀,後期症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反覆或交替便頻、腹瀉、便祕,裡急後重,肛門墜脹不適等症狀。而胃腸炎只是偶爾出現。

  2、由於腫瘤破潰,大便會出現帶血現象,易被誤為“痔瘡”。其實,痔瘡出血多在大便結束時出現,量較少,多為鮮紅色,出血附在糞塊表面。相反,腫瘤出血往往持續排便的整個過程,顏色以暗紅色居多,如腫瘤位置較高,血往往與糞便相混呈果醬樣,有時甚至為黏液血便。

  3、隨著腹脹、腹部不適的加重,逐漸會出現陣發性腹痛、便祕、大便變細(如鉛筆狀,羊糞狀)的現象。排便困難,腸梗阻是腫瘤的晚期表現,說明腫瘤已經佔據大部分腸管,服用常規瀉藥不起作用。而老年性和習慣性便祕服瀉藥可起一定的作用。

  4、貧血、消瘦的出現多是腫瘤長期消耗的結局,提示預後不良。

  當然,患了大腸癌也並非無藥可醫,應爭取早期手術治療。目前的“全直腸繫膜切除”使腫瘤的術後複發率降到了10%以下,雙吻合器低位、超低位保肛手術已經成熟,距肛門4cm以上的腫瘤都有保肛的可能。而且,大腸癌是胃腸腫瘤中化療效果最好的,定期正規化療可以取到重要的輔助作用,結腸癌術後5年生存率已達70%左右,直腸癌亦可50%以上,早期腫瘤甚至可達90%以上。

  在現實中與大腸癌越來越遠

  和大多數腫瘤一樣,大腸癌的確切病因仍在探索之中,但飲食、生活方式和遺傳因素的協同作用是導致細胞突變發展為癌的重要原因。

  已經證實,高脂肪飲食在消化過程中,可以產生大量致癌物質,高脂肪飲食者大腸癌發病率高出低脂肪飲食者2倍多,並且與食物富含飽和脂肪酸有關。地中海居民和愛斯基摩人大腸癌發病率很低,這與其食物脂肪來源於魚油和橄欖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關係密切;而以豬肉、牛肉或羊肉等紅色肉為主菜的人群發病風險要增加2倍以上,魚肉和雞肉則相對安全得多。

  相反,素有“清道夫”之稱的膳食纖維能夠抵抗體內消化酶的降解,使糞量增多,能夠稀釋、吸附致癌物質,並能改善腸道PH值,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美國科學家60餘項獨立研究結果均表明,高膳食纖維飲食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最高可使患病風險降低43.0%。只要每日平均增加食物中的纖維質13g,就可以使美國結腸癌發病率減少31%;大蒜也可使我們遠離結腸癌的威脅。此外,微量元素硒、鋅、鈣、鐵和抗氧化劑維生素A、C、E的適當攝取,對大腸癌的發生亦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遠離大腸癌的法寶。吸菸、飲酒、缺乏運動、過度肥胖都是大腸腫瘤發生的危險因素。而日常小劑量的阿司匹林不但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還可以降低大腸腫瘤的發生。

  大腸癌有明顯的家族聚集現象,近親中有一人患病,其本人患病機率增加一倍以上。雖然遺傳基因是我們所不能更改的,但卻可以讓我們提高警惕,定期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同時,大腸癌往往青睞潰瘍性結腸炎、息肉、腺瘤和血吸蟲患者,只要積極治療原發病,消除癌前病變,就可以遠離大腸癌的困擾。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