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血液內分泌科 主任醫師 陳力軍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與相關疾病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大於0. 4 x 109/L (400/mm' ),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生成和組織內堆積過多。臨床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見於多種疾病,統稱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徵(eosinophilic syndrome),其中以寄生蟲感染和變態反應性疾病為最常見。隨病因不同臨床表現多樣。
  嗜酸性粒細胞在骨髓中生成,受IL-5、GM-CSF、IL-3的調控,一旦缺乏這些嗜酸性粒細胞生長因子,嗜酸性粒細胞將迅速凋亡。其中IL-5能特異性地促進其分化、發育、成熟和釋放,在嗜酸性粒細胞生成增多中最為重要。正常情況下嗜酸性粒細胞主要駐留於組織中,特別是呼吸道、胃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細胞和深層組織之間,在組織內其生存時間可達數週。嗜酸性粒細胞的形態學特徵是核分兩葉和胞質內有大量特殊的嗜酸性顆粒,決定了細胞的染色特性和功能特徵。嗜酸性粒細胞的確切功能尚不明瞭,它參與免疫反應,能抵禦大的不能被吞噬的病原體。利用其基礎蛋白和嗜酸性陽離子蛋白的細胞毒作用殺傷多細胞病原體,如蠕蟲類幼體。這些蛋白也可中和肝素的抗凝活性。嗜酸性粒細胞也能吞噬殺滅細菌和其他微生物,但在人體內並不起主要作用。嗜酸性粒細胞能合成多種細胞因子行使其功能,如:血小板活化因子,能促進創口癒合和纖維化的轉化生長因子(TGF)a和β,與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徵和哮喘發病有關的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 ),可能與Th2介導炎症反應有關的IL-12等。嗜酸性粒細胞也能生成和釋放多種炎症介質。因此,嗜酸性粒細胞在參與正常免疫防禦反應的同時,也能造成組織細胞的損傷。嗜酸性粒細胞中另一種主要的蛋白質成分(磷酸醋酶B)可形成夏一萊( Charcot-Leyden)結晶,見於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有關疾病患者的痰、糞和組織內,常作為嗜酸性粒細胞相關疾病的標誌。血中嗜酸性粒細胞計數並不總能反映組織受侵犯及損傷的程度。[1]

  相關疾病
  (一)寄生蟲感染是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最常見的原因。單細胞的原蟲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而多細胞的蠕蟲、吸蟲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其增多的程度與蟲體特別是幼蟲侵人組織的數量和範圍相平行。在組織內被包裹的或僅限於腸道腔內的感染(蛔蟲、絛蟲),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但能破壞腸粘膜的寄生蟲(鉤蟲)可使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臨床上對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者必須仔細瞭解其生活環境和飲食史,檢查糞便以發現蟲卵和幼蟲。但有的寄生蟲如旋毛蟲、絲蟲並不能從糞便中檢出,因而,有寄生蟲接觸可能者、有哮喘發作、移位性肺炎、肝大等坳蟲移行徵可疑者,必須進行有關的血液和組織學檢查,以明確病因。
  (二)變態反應性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和藥物過敏反應等,均可出現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藥物過敏反應可僅表現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亦可引起間質性腎炎、血清病、膽汁淤積性黃疽、過敏性血管炎和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等。一旦出現藥物熱和器官受累時應立即停藥。藥物引起的間質性腎炎嗜酸性粒細胞不但在血液內增多,而且在尿液中亦可檢出。
  (三)感染性疾病某些急性細菌和病毒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在恢復期大多恢復正常,唯有猩紅熱恢復期嗜酸性粒細胞仍常增高。有的真菌(麴菌、球抱子菌)感染和個別的慢性分枝桿菌病者,可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四)特發性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徵(idiopathic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本徵是以嗜酸性粒細胞持續、過量生成為特徵的一種骨髓增生性疾病。其診斷標準為:①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絕對計數>1. 5 x 109/L(1500/mm3 ),持續半年以上;②缺乏明確的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病因;③有器官受累的症狀和體徵。最嚴重和常見的併發症是心臟病變,心肌內膜下血栓形成和纖維化、腿索纖維化導致房室瓣反流,最終發生進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超聲心動圖可用於診斷和監測。神經系統受累於來自心臟的栓子、瀰漫性腦病和周圍性神經炎(多發性單神經炎)等。面板、肝、脾、呼吸和消化系統也常受累。隨其受侵犯的器官不同,損傷的程度輕重不一,特發性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徵的症狀和體徵呈多樣性。常見的有發熱、咳嗽、胸痛、心悸、氣短、神經精神症狀、面板疹癢、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心臟雜音等。主要器官嚴重受累者,預後亦差。但也有患者無明顯的器官損害,呈良性病程。在本徵中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IgE增高的超敏型患者預後良好,即使反覆發作也很少累及心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