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外科 主治醫師 徐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科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的86例股骨遠端骨折患者隨機分為LISS組和DCS組。其中LISS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齡20一53歲,平均33.8歲。DCS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21一57歲,平均35.2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DCS組

  在患者的股骨遠端外側做一切口,充分顯露骨折端,伴有裸間骨折時,先在直視下進行骨折復位,並採用2枚克氏針臨時固定。在外裸最長徑上3/4處釘入裸螺。導引針置入在距關節面2cm處。擰入裸螺釘後,放置DCS鋼板,DCS鋼板可根據需要預彎,以鋼板能夠緊貼股骨外側骨皮質為宜,並注意保持膝關節有5°左右的外翻角,使用加壓螺釘,鎖定鋼板於裸螺上,並且固定於股骨裸遠端。術後加壓包紮,不需要使用外固定物。

  1.2.2LISS組

手術採用膝關節外側弧形切口,切口長度一般為6cm。患者如為關節內骨折,注意延長切口使脛骨近端關節面能夠暴露,並將關節內骨折塊解剖復位,復位後用克氏針固定,部分患者加用螺釘固定;對於幹髓端骨折採用閉合復位。鋼板順行插入小腿前外側肌群與脛骨外側骨膜之間,長度最好控制在能使骨折遠端打入4~5枚螺釘。

在骨折近端做一輔助切口,長度為5cm左右,在確認鋼板與股骨接觸嚴密,取下鑽套和鎖定螺栓,並通過鑽套插入穿刺器。通過外側螺絲擰緊鑽套,用固定螺栓替換穿刺器。將固定螺栓擰入LISS接骨板後,將固定框架閉合。近端和遠端各上4~5枚鎖釘。術後無需外固定。

  術後常規應用抗生素治療7~10d。術後3d患者可開始肌肉收縮功能鍛鍊及膝關節屈伸鍛鍊,術後2~4周後可扶雙柺不負重活動,也可於CPM機上鍛鍊。4~6周複查X線1次,觀察骨痴生長情況決定棄拐時間。至骨折癒合。

  1.3療效判斷

  優:膝關節伸至15°,屈至130°,活動正常;良:膝關節伸至30°,屈至120°,活動正常,或輕微的疼痛、障礙;可:膝關節伸至40°,屈至90°~110°,活動疼痛和中度行走障礙;差:症狀無改善,活動情況障礙大,疼痛情況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7.0統計學軟體,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

  2、結果

  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個月,LISS組的優良率為91.3%高於DCS組的優良率75.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股骨遠端骨折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且比較複雜。其常伴嚴重軟組織損傷、骨缺損、膝關節和股四頭肌伸膝裝置的損傷,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治療應遵循解剖復位、堅強固定、早期適度康復的原則,儘量改善治療效果。

股骨遠端骨折患者需要先進行手術復位,在固定過程中,骨折部位活動性較大,且在手術後,患者的恢復鍛鍊及日常活動易使固定出現鬆動,因此常規固定效果常不穩定[1]。股骨遠端骨折屬近關節或累及關節面骨折,因其位於幹垢端,因此骨皮質薄,髓腔大,多為鬆質骨。

傳統方法為使用DCS進行固定,DCS固定主要是依託於動力加壓螺釘、鋼板和加壓鎖釘等,該固定方法切口較長,創傷較大,對軟組織相對廣泛剝離,對骨折端血供會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內側皮質有缺損者,應注意輔以自體骨植骨。此法在固定力線上存在一定缺陷,骨折兩端任何折彎力與扭曲力都易使螺釘鬆動或鋼板斷裂導致畸形的出現。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