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科 副主任醫師 孫增濤

  血管組織的腫瘤性或錯構生長所致的病變即血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alies), 可發生於人體任何部位。發生於口腔頜面部頜骨、舌及口底、面肌間的高血流量型血管畸形,由粗大迂曲的血管和動靜脈瘻構成,進展較快,不但影響器官供能,還常常發生口腔出血等症狀,如不積極處理或治療不當,可造成嚴重毀容、大出血甚至死亡,傳統的外科手術治療風險大,易復發。我院自1995年至今採用經導管超選擇動脈栓塞治療口腔頜面部高血流量型血管畸形患者,效果滿意。
  一、臨床表現
  發生於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佔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數發生於顏面面板、皮下組織及口腔粘膜、如舌、脣、口底等組織,少數發生於頜骨內或深部組織。 血管瘤按其臨床表現及組織學特徵一般可分為毛細血管型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及蔓狀血管瘤,其中以毛細血管型血管瘤及海綿狀血管瘤較常見。
  口腔頜面部的蔓狀血管瘤亦稱動靜脈畸形,是一種高流量型血管畸形,治療前必須完善各種檢查, 包括: 超聲檢查、MRA 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動靜脈畸形的根治相當困難。結紮供養動脈將會降低血管畸形區域的血流阻力,其結果是使周圍微瘻中的血液返流至大瘻中,反而增加畸形體積,加重病變。結紮同側頸外動脈,由於結紮側動脈壓力突然下降,血流動力學促使其與對側頸外動脈,甚至頸內動脈、椎動脈之間吻合支擴張開放,形成廣泛的側支迴圈,繼而增加病變區域的血供,因而應予以堅決反對。近年來,選擇性動脈栓塞術的應用,使動靜脈畸形的治療成為可能。

  二、血管造影特點
  口腔頜面部高血流量型血管畸形,血管造影能進行定位、測量範圍及深度、顯示其供血動脈,為外科手術提供更準確詳實的可靠依據,超選擇性栓塞治療,為手術創造更佳條件,減少術中出血。栓塞後病變缺血腫脹使術中更易剝離,縮短手術時間,減少併發症發生。頜骨血管性病變常以拔牙、區域性活檢或輕微創傷或突發自發性出血而就診,藥物止血困難,手術治療是徹底根治改類病變的最有效手段。我們治療的患者均得到臨床醫師的高度認可。舌、口底部或深部肌間的病變多較大,且彌散分佈、邊界不清而不易手術切除,介入栓塞治療能達到理想效果。特別複雜的病變需經分次栓塞才能達到治療目的。
  口腔頜面部高血流量型血管畸形與顱內AVM血管造影表現類似,一般有明顯的畸形血管團(巢)存在,由粗細不均、走行紊亂的畸形血管組成,常常是雙側頸外動脈發出的多條動脈供血而以一側為主,實質期呈明顯不均勻顏色,一般中央區染色較濃,邊緣部染色較淡。可有1~2條早顯的靜脈存在。本組病例中未觀察到1s內顯影的引流靜脈,有3例在注射對比劑後1~2s出現較粗的引流靜脈,多數是在3s左右或以後隱約觀察到引流靜脈,筆者體會,與顱內AVM相比,口腔頜面部血管畸形的引流靜脈似乎顯影時間更晚,但尚缺乏準確的有統計學意義的結論。畸形血管的數目及粗細、染色的濃淡程度及引流靜脈顯影的早晚和粗細等與血流量多少呈正相關。

  頜骨高血流量型血管瘤,曾稱為“頜骨中心性血管瘤” 。其供血動脈多為起自頜內動脈的牙槽動脈,頜外動脈及舌動脈亦可參與供血,引流靜脈為頜內靜脈。血供豐富的病變能清晰觀察到頜骨輪廓區大小形態不一的血管團及血竇,實質期染色明顯。該組有3例患者,病灶較小主要在頜骨體的髓腔,牙槽動脈供血,動脈期瘤血管纖細紊亂,實質期呈片狀染色。不能觀察到動靜脈瘻的徵象。
  三、介入治療方法
  Seldinger技術股動脈穿刺成功後送入導管分別選插雙側頸動脈行全面的頭頸部血管造影檢查(DSA),瞭解病變範圍、血供、有無動靜脈瘻及側枝迴圈等,明確診斷。然後送入微導管超選至病變供血動脈遠段,根據病變特點和治療目的等選用彈簧圈、聚乙烯醇(PVA)顆粒、明膠海綿甚至 NBCA等栓塞材料經導管注入栓塞畸形血管團(巢)至DSA檢查證實效果滿意為止。
  四、術中栓塞劑的選擇
  高血流量型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療,是以栓塞畸形血管團(巢)為目的,而僅僅閉塞供血動脈幹不能起到治療效果。頜面部軟組織高血流量型血管畸形可累及到表層面板,或者病變的供血動脈亦可同時向正常面板供血,因此最好選擇合適的固體栓塞劑,不用或慎用液體栓塞劑。侷限於軟組織深部的較大病變,使用NBCA栓塞治療相對安全,見效快。
  1、術前栓塞主要使用明膠海綿
  明膠海綿價格低廉、製備方便,可以根據需要切割成任意大小的碎塊,是理想的術前栓塞劑之一。直徑1×1cm的顆粒應用最廣泛,對血流量特別大的畸形血管團(巢),可用1×1cm和2×2cm的顆粒交替栓塞畸形血管團。發生於頜骨的較小病變,畸形血管及供血動脈相對細小,應使用≤1×1cm的顆粒栓塞。
  2、根治性栓塞主要使用直徑500~700um PVA顆粒
  選擇合適的PVA顆粒十分重要。目前市售的PVA顆粒有各種大小不同的規格,顆粒直徑最小為45~150 um,最大者為1000~1180 um。李彥豪等認為:引流靜脈在1~2S顯影者宜用用500~700um的顆粒;2~3s顯影者,可用350~500um的顆粒;3s以上者可用直徑200~300um。1s以內顯影者可改用組織膠類栓塞劑。引流靜脈顯影的時間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除主要受有無瘻口及瘻口的大小,畸形血管團的的大小及其血管直徑影響外,與對比劑的濃度和用量等因素也有關。我們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為了最大限度避免面板誤栓,減輕術後疼痛,縮短手術時間,治療時選擇較上述標準大一規格的PVA顆粒,效果滿意。該組AVM患者造影時引流靜脈多在3S左右或以後顯示,因此術中主要使用直徑500~700um PVA顆粒並適當結合其它直徑的PVA顆粒。
  五、避免併發症的幾點體會
  栓塞前使用較大劑量對比劑進行頸外動脈造影,有利於觀察病變,顯示有無“危險吻合”,能最大限度避免誤栓。較常規造影時對比劑注射速度增加1ml/s總量增加2ml,仍安全有效,而更易顯示側枝迴圈血管。
  頸外動脈遠段及其分支動脈起始段均走形曲度大,常規使用的單彎造影導管硬度較高,管徑大,在頸外動脈起始部造影后進一步超選擇插管容易引致血管的痙攣,從而影響隨後的栓塞治療。選用微導管進一步選插靶血管,能夠最大限度超選到位;微導管管徑較細,與血管壁間存留的間隙更大,血流的衝擊使注入栓塞劑更易向前漂流而在畸形血管內聚集更密實,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