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主任醫師 紀求尚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特點是心房喪失規則有序的電活動,代之以快速無序的顫動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縮與舒張,泵血功能惡化或喪失,並導致心室極不規則的反應。
  一、房顫的分類
  根據房顫的發作特點,房顫可分為三類:陣發性房顫(paroxysmal AF)、持續性房顫(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顫(permanent AF)。
  陣發性房顫:指持續時間< 7d 的房顫,一般< 24 h,多為自限性。
  持續性房顫:指持續時間>7d的房顫,一般不能自行復律,藥物復律的成功率較低,常需電覆律。
  永久性房顫:指復律失敗不能維持竇性心律或沒有復律適應證的房顫。
  多種疾病和誘發因素可以導致房顫。孤立性房顫是指年齡小於60歲,沒有(找不到)臨床或心臟超聲顯示心肺疾病(包括高血壓)的證據。此類患者的血栓栓塞和死亡的風險低,預後較好。但隨著時間的延長,患者因年齡增加並出現左房增大等心臟結構的異常時,不再隸屬於這一類別。非瓣膜性房顫是指沒有風溼性心臟病、人工瓣膜置換或瓣膜修補的患者發生房顫。
  二、房顫的危害
  房顫患者遠期腦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風險增加,特別是女性患者。與竇性心律者相比,房顫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發生率為5%/年,是無房顫者的2~7倍。若考慮短暫腦缺血發作(TIA)和無症狀的腦卒中,伴隨房顫的腦缺血發作的發生率為7%/年。與年齡匹配的對照者相比,房顫的風溼性心臟病患者發生腦卒中的風險增加17倍;與非風溼性房顫患者相比,風險增加5倍。房顫患者栓塞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50~59歲患者因房顫所致的腦卒中每年發生率為1.5%,而80~89歲者則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發病率在各年齡段均高於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顫發生率增加,房顫使心功能惡化。心功能Ⅰ級的患者(NYHA分級),房顫的發生率≤5%,隨著心功能惡化,房顫的發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級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發生房顫。合併心力衰竭的房顫患者的病死率顯著高於不合並心力衰竭的房顫患者。
  在心室率持續性增快的患者中,房顫還可引起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在心動過速得以控制後,原來擴大的心臟和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復正常。
  三、房顫的臨床表現、診斷與初步評價
  1、臨床症狀
  房顫的臨床表現多樣。大多數患者有心悸、呼吸困難、胸痛、疲乏、頭暈和黑等症狀。房顫患者的症狀與發作時的心室率、心功能、伴隨的疾病、房顫持續時間以及患者感知症狀的敏感性等多種因素有關。永久性房顫患者的症狀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減弱甚至消失。部分房顫患者無任何症狀, 有些在發生房顫的嚴重併發症如卒中、栓塞或心力衰竭時才被發現。
  2、病史和體格檢查
  房顫的診斷依據包括病史和體格檢查,需要至少一張單導心電圖或Holter記錄予以證實。對房顫患者的初次評估包括判斷房顫的型別,明確原因,尋找與房顫有關的心臟和心臟以外因素,以及以前診治的情況。如評價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壓、瓣膜病等基礎心臟病和甲狀腺疾病。體格檢查發現心音強弱不等、心律絕對不齊、脈搏短絀常提示存在房顫。

  3、心電圖表現
  房顫時心電圖表現為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態及時限均不規則的顫動波,心室率大多不規整。
  4、心臟超聲和X線胸片檢查
  在初步評估中,所有房顫患者需要接受心臟超聲檢查,評價左房和左室內徑以及室壁厚度,併除外瓣膜病、心肌病和心包疾病。評估左室收縮和舒張功能有助於指導抗心律失常和抗凝治療的方案。經食道超聲檢查可發現左房內的血栓。X線胸片能評價心臟大小和肺臟情況。
  5、運動試驗
  懷疑心肌缺血的患者在應用Ic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前應接受運動試驗檢查。運動試驗還可評價持續或永久性房顫患者在活動時的室率控制情況。
  四、治療
  (一)治療原則
  1、目標
  房顫的治療目標包括:尋找和糾正誘因與病因,室率控制、預防血栓栓塞併發症和恢復竇性心律(節律控制)。室率控制策略是不嘗試恢復或維持竇性心律,通過藥物治療的方法使室率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節律控制的目的為恢復或維持竇性心律。
  下列房顫患者推薦採用室率控制:
  ①    無特殊理由必須轉復為竇性心律的無症狀性房顫患者;
  ②    對於房顫已持續幾年的患者,即使轉復為竇性心律後,也很難維持竇性心律;
  ③    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轉復和維持竇性心律的風險大於房顫本身風險的患者;
  ④    對於老齡(大於65歲)或心臟器質性疾病(包括冠心病、二尖瓣狹窄、左房內徑大於55mm)病因未糾正的患者,室率控制與節律控制一樣有效。
  2、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房顫的選擇
  藥物和消融治療對於節律控制和室率控制都是有效的。藥物是節律控制的首選治療方法,射頻消融適用於藥物治療無效或者副作用難以耐受,且症狀嚴重的陣發性房顫患者;對於無器質性心臟病的持續性或永久性房顫,如果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失敗,亦可考慮採用導管消融治療。現階段房顫導管消融治療的參考適應證宜為:年齡<75歲、無或輕度器質性心臟疾患、左心房前後徑<50mm、反覆發作,症狀嚴重且藥物控制不滿意的陣發性房顫患者。鑑於現階段房顫射頻消融術的操作難度和潛在嚴重併發症(如肺靜脈狹窄、腦卒中、心房-食管瘻等)風險均顯著高於常規心律失常的導管射頻消融治療,故推薦在有經驗的電生理中心或有經驗的醫師的指導下施行該項治療。
  準備接受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或瓣膜置換的患者,在術中進行迷宮或左房消融治療房顫是合理的選擇。
  (二)室率控制
  1、目標
  靜息時室率控制良好的患者在運動時有可能心率過快,導致心室充盈受限和心肌缺血,因此有必要評價患者在次極量運動時或24小時的心率變化情況,尤其是活動時症狀明顯的患者。房顫患者室率控制的目標是靜息時室率範圍是60~80次/分,中等程度的運動量心率維持在90~115次/分。
  2、藥物
  推薦採用抑制房室結內傳導和延長其不應期的藥物以減慢心室率、緩解症狀和改善血液動力學,包括β阻滯劑、鈣拮抗劑、洋地黃類和某些抗心律失常藥物。
  β阻滯劑和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可用於控制持續性、永久性房顫或需緊急處理的房顫患者的心室率。洋地黃類藥物用於靜息時室率較快的患者以及心力衰竭和靜息生活方式的患者。β阻滯劑或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結合應用洋地黃類藥物有助於室率的控制,但應注意劑量,避免心動過緩。無房室旁路的失代償性心力衰竭合併房顫患者可考慮靜脈應用洋地黃類藥物和胺碘酮。其他藥物無效或有禁忌證時,靜脈應用胺碘酮有利於室率的控制。
  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患者慎用β阻滯劑。有心力衰竭的房顫患者不主張應用鈣拮抗劑。不推薦單用洋地黃類藥物用於陣發性房顫患者的室率控制。合併有預激綜合徵的房顫患者,禁用洋地黃、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和β阻滯劑,因為房顫時心房激動經房室結前傳受到抑制後可使其經房室旁路前傳加快,致心室率明顯加快,產生嚴重血液動力學障礙,甚或誘發室性心動過速和/或心室顫動。哮喘、肺心病患者可選擇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
  3、非藥物治療
  對藥物治療不能有效控制心室率而有嚴重症狀的房顫患者,房室結消融聯合起搏治療能有效地減輕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